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宣
病證名,指齒齦腫痛,齦肉逐漸萎縮,最終導致牙根外露,並伴隨齒縫出血或流膿的病症。又稱「齦宣」或「牙斷宣露」。此病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的慢性牙周炎,其病因與治療在中醫理論中有明確闡述。
病因病機
-
脾胃積熱兼感寒邪
- 《瘡瘍經驗全書》指出:「脾胃中熱湧而宣露也。」脾胃素有積熱,復感外寒,熱邪鬱結於齦肉,導致氣血壅滯,久而腐蝕牙齦,形成牙宣。
- 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補充,認為與胃經客熱風害侵襲有關,風熱上攻,損傷齦絡,使牙齦萎縮、牙根暴露。
-
腎氣虛衰
- 中醫認為「齒為骨之餘」,腎主骨,若腎氣不足,精髓虧虛,則齒齦失養,導致牙齦萎縮、牙齒鬆動。此類牙宣多見於中老年人,或久病體弱者。
-
血熱妄行(齒衄)
- 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提到:「血從齒縫中或齒齦中出謂之齒衄,亦曰牙宣。」此類牙宣以出血為主,多因胃火熾盛或陰虛火旺,迫血妄行,使血溢齦絡。
辨證論治
-
脾胃積熱兼寒邪
- 證候:牙齦腫痛、出血,或伴膿液,口臭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治法:清瀉胃熱,兼散寒邪。
- 方藥: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、丹皮、當歸)加減,可酌加防風、白芷以散寒。
-
腎氣虛衰
- 證候:牙齦萎縮、牙齒鬆動,腰膝酸軟,脈沉細。
- 治法:補益腎氣,固齒培元。
- 方藥:腎氣丸(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茯苓、澤瀉、丹皮、桂枝、附子)加骨碎補、續斷等強筋壯骨之品。
-
血熱妄行(齒衄)
- 證候:齒齦出血鮮紅,口乾舌燥,或伴牙齦紅腫。
- 治法:清熱涼血止血。
- 方藥:玉女煎(石膏、知母、熟地黃、麥冬、牛膝)或犀角地黃湯加減,若屬陰虛火旺,可用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牙宣與齒衄:部分醫家認為牙宣包含齒衄,即牙齦出血的表現;亦有將二者並列者。臨床上,若以出血為主,可參考齒衄治法;若以牙齦萎縮、牙根暴露為主,則按牙宣論治。
牙宣的治療需結合全身辨證,針對脾胃、腎臟或血熱等不同病機施治,方能標本兼顧,緩解症狀並改善體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