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齩
1. 證名
「牙齩」為中醫病證名,「齩」同「咬」,指上下牙齒緊咬,甚或牙關緊閉、口不能開的症狀。此證多因內火熾盛、外感風邪,或內風鼓動所致。
- 病因病機
- 火熱內蘊,外感風熱:若患者素體陽盛,或過食辛辣厚味,導致胃火熾盛,復感風熱之邪,風火相煽,循經上擾,可致牙關緊閉、牙齒相齩。
- 內風鼓動:常見於肝風內動,如熱極生風或陰虛風動,風火相搏,筋脈失養,引發牙關緊急,甚則伴隨驚厥抽搐。
-
臨床表現
初起時熱象明顯,夜間症狀加劇,但預後一般良好,如《咽喉經驗秘傳》所載:「牙齩生於牙盡齩中,牙關緊閉,此症初起熱甚,至夜尤盛,然不難愈,不害命也。」 -
治法
- 風熱外襲,火熱內蘊:治宜疏風清熱、瀉火解毒,可選用 防風通聖散 或 清胃散 加減,以清泄胃火、疏風透邪。
- 肝風內動:若見驚厥、抽搐,宜平肝熄風,選用 羚角鈎藤湯 或 天麻鈎藤飲,以涼肝熄風、緩解痙攣。
2. 解剖部位
「牙齩」亦指 顳頜關節(即現代醫學所稱的顳下頜關節),為口腔開合、咀嚼運動的重要結構。《說文》釋「齩」為「嚙骨」,即與骨節咬合相關。中醫認為,此處經絡循行密集,尤以 足陽明胃經 和 手陽明大腸經 為主,若經氣不暢或外邪侵襲,可能導致關節活動不利,甚至引發疼痛、緊繃等症狀。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- 經絡聯繫:牙齩症狀與 陽明經 關係密切,因「陽明主面」,且牙齒為「骨之餘」,故胃火或大腸實熱上攻時,易見牙關緊急。
- 與痙病的鑑別:牙齩若伴隨角弓反張、四肢抽搐,需考慮 痙病,其病機多與熱盛動風或陰血虧虛相關,治法需兼顧滋陰養血或清熱熄風。
此證雖多屬實熱,但臨床須辨明外感內傷,針對病機用藥,方能切中要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