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齩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牙齩癰

病名
牙齩癰,又稱「盤牙癰」或「盡牙癰」,屬中醫口腔癰瘍範疇,多因陽明經濕熱火毒蘊結,上攻齒齦所致。其病位在牙齦盡處(即盤牙所在),臨床以局部紅腫熱痛、牙關緊閉、咀嚼困難為主要特徵,嚴重者甚至膿成潰破,影響飲食言語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陽明火毒上衝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或外感熱邪,導致胃火熾盛,濕熱熏蒸,火毒循經上炎,蘊結於牙齦盡處,腐肉成癰。
  2. 氣血壅滯:熱毒壅遏局部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瘀滯化火,發為腫痛。
  3. 外邪引動:風熱或風火外邪侵襲,與內蘊之火毒相搏,加速病情發展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牙齦盡處(智齒部位)紅腫高突,觸之痛甚,或蔓延至腮頰,甚則潰膿。
  • 功能障礙:牙關開合不利,咀嚼吞嚥困難,口涎增多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洪數等陽明實熱之象。

證型辨治

  1. 火毒熾盛證

    • 主症:腫痛劇烈,局部焮紅灼熱,膿液黃稠,伴口臭、煩渴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瀉火,解毒消腫。
    • 方藥仙方活命飲(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、皂角刺等)合黃連解毒湯加減。若便秘加大黃、芒硝通腑泄熱。
  2. 濕熱蘊結證

    • 主症:腫脹綿延,痛勢纏綿,膿液黏濁,舌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化濕清熱,托毒排膿。
    • 方藥五味消毒飲(蒲公英、紫花地丁等)加黃芩、滑石、薏苡仁。

外治法

  • 漱口方:黃連、薄荷、甘草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。
  • 敷藥:局部未潰時可用如意金黃散調敷;膿成則切開引流,外摻冰硼散

現代對應疾病
本病與西醫「智齒冠周炎」相似,好發於智齒萌出不全或阻生時,牙齦瓣與牙冠間積存穢濁,繼發感染而成。

附: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牙癰初起,牙齦作腫,甚則連及腮頰,皆由陽明火毒所致。」強調清泄陽明為治療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