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齗,又稱「牙齦」,為中醫解剖學之名詞,指包覆齒根之肌肉組織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明確記載:「齒分上下齗(亦作齦,齒根肉也)」,並指出其經絡歸屬:「上齗屬足陽明胃經,下齗屬手陽明大腸經」。此分類體現中醫「經絡-臟腑」相聯之理論基礎,故牙齗病變多與胃、大腸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經絡臟腑關係
- 上齗與胃經
足陽明胃經循行「入上齒中」,故上齗腫痛、出血等症,常因胃火上炎或胃陰不足所致。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胃經「主血所生病」,臨床可見牙齗充血伴隨口渴、口臭等胃熱之象。 - 下齗與大腸經
手陽明大腸經「貫頰,入下齒中」,下齗病變多見於腸腑積熱或津虧,如便秘患者易現牙齗萎縮、齒搖,乃大腸燥熱耗傷齗肉氣血所致。
病理機轉
中醫認為牙齗異常多由「火」、「虛」兩端:
- 實火證:胃與大腸之火上攻,牙齗紅腫灼痛,甚則潰膿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- 虛火證:腎陰虧虛,虛火浮越,症見牙齗微紅、隱痛,伴齒搖、咽乾,脈細數。
- 氣血不足:脾胃虛弱,氣血不榮牙齗,致齗肉萎縮、色淡白,齒根暴露。
辨證要點
臨床須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:
- 胃熱熾盛者,兼見煩渴、消穀善饑;
- 大腸濕熱者,多伴腹脹、下痢後重;
- 腎虛者,常見腰膝痠軟、耳鳴等。
古籍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闡釋:「齗為戶門,臟腑之氣薰蒸所致」,強調牙齗狀態可反映內在臟腑寒熱虛實。治療上,除清胃瀉火、滋陰降火等內治法外,亦常配合外敷藥物或針灸(如取合谷、內庭等穴)以調和經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