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戴思恭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戴思恭(1324-1405年)

戴思恭,字符禮,號複庵,浙江浦江人,為明代著名醫家。其學術淵源承襲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(丹溪),並在臨床實踐中發揚丹溪學說,對後世中醫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
生平與師承

戴思恭幼習儒學,兼通星卜堪輿之術,後因隨父至義烏拜謁朱震亨,得丹溪賞識,遂專攻醫道。丹溪以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為核心思想,強調滋陰降火之法,戴思恭深得其傳,且臨證靈活,不拘泥成方。明洪武年間,戴思恭入太醫院任御醫,授迪功郎,後於永樂年間再度奉召入宮,晚年歸鄉,以「積善守法」訓誡子孫。

學術貢獻與著作

戴思恭繼承丹溪學派思想,並結合自身臨床經驗,提出諸多見解,主要體現於以下著作:

  1. 《證治要訣》
    此書以丹溪理論為基礎,分門別類論述內、外、婦、兒等科疾病,強調辨證施治,注重氣血痰鬱的調理,尤其對「痰證」與「鬱證」的論述頗具特色。
  2. 《推求師意》
    為闡發朱震亨醫學思想之作,書中不僅整理丹溪學說,更結合戴氏自身心得,進一步完善滋陰降火理論,並探討虛火、痰濕等病機的臨床應用。
  3. 《證治要訣類方》
    將《證治要訣》中的方劑加以分類整理,便於後學參考,體現其重視方證對應的治療思路。
  4. 《訂正丹溪先生金匱鉤玄》
    此書為戴思恭對丹溪《金匱鉤玄》的校訂與註釋,雖未見廣泛流傳,但反映其對丹溪學說的深入研究。

醫學思想與臨床特色

戴思恭承襲丹溪「陽有餘陰不足」之論,並進一步發揮:

  • 重視氣血痰鬱:認為痰濕與氣滯為疾病重要病機,治療上常以化痰、解鬱為主,如運用二陳湯、越鞠丸等方加減。
  • 滋陰與清火並重:針對陰虛火旺之證,善用黃柏、知母等藥清降虛火,同時配伍生地、麥冬等滋養陰液。
  • 靈活變通:雖尊丹溪之法,但臨證不拘泥,如對脾胃虛弱患者,兼顧健脾益氣,避免過用寒涼傷正。

歷史評價

戴思恭被譽為「明代丹溪學派之冠」,其著作不僅傳承丹溪學說,更融匯個人經驗,對後世溫病學派及雜病治療皆有啟發。清代醫家亦多推崇其學術,視其為丹溪之後的重要醫家代表。

戴思恭之醫學成就,不僅在於理論闡發,更在於臨床實效,其著作至今仍為研究中醫內科雜病的重要文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