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牙齦
牙齦為人體解剖名稱,又稱「外牙齗」(「齗」音義同「齦」)或「齒齦」,指包覆牙床之肌肉組織,依位置可分為上齦與下齦。

中醫理論中的牙齦歸經與臟腑聯繫

  1. 經絡歸屬

    • 上齦:隸屬足陽明胃經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明確指出:「上齗屬足陽明胃經。」胃經循行於面部,其氣血盛衰直接影響上齦健康。
    • 下齦:歸於手陽明大腸經。大腸經與胃經同屬陽明,兩者相互協調,共司口腔之營養與功能。
  2. 臟腑關係

    • 腎與牙齦:《赤水玄珠》提及:「齒者骨之余,腎之標寄於齦。」中醫認為「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」,腎精充足則齒堅齦健;若腎陰虧虛或腎陽不足,易致牙齦萎縮、齒搖或虛火浮越而齦腫。
    • 胃與牙齦:胃經絡齒齦,胃火熾盛時,常循經上炎,引發牙齦紅腫、疼痛或出血,如「齦腫痛」「牙宣」等症。

牙齦病變的中醫辨證

牙齦異常多與臟腑失調相關,常見證型包括:

  • 胃火上攻:齦肉紅腫灼痛,伴口臭、煩渴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• 腎陰虛損:齦萎齒根暴露,微痛鬆動,兼見腰膝痠軟、舌紅少苔。
  • 氣血兩虛:齦色淡白,易出血,咀嚼無力,面色萎黃,脈細弱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齦肉雖為胃脈所榮,然根柢於腎。」強調牙齦需胃經氣血濡養,但其根本仍賴腎精固攝。此說法深化了「齦病治腎」的理論依據,如腎虛牙齦萎縮者,當以補腎填精為治。

綜言之,牙齦在中醫體系中不僅是局部組織,更是臟腑氣血與經絡功能的反映,其診治須結合整體辨證,探究內在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