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齦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牙齦風

牙齦風,見載於《喉科心法》,屬中醫口腔疾患範疇,其病位可發於上下牙齦內外。初起之症,可見牙匡(牙齦)肉色鮮紅腫脹,齒痛劇烈,甚則痛引心神。此證輕重有別:發於牙齦外側者較輕,若發於內側(近舌齶處)則病勢較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牙齦風多因腎火亢盛胃熱上熏相兼為患。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化火,致胃腑積熱,循經上攻;而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,若腎陰虧虛,相火妄動,亦能上灼牙齦。兩者交蒸,遂發為紅腫熱痛之症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胃火熾盛證

    • 主症:牙齦紅腫灼痛,口臭煩渴,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。
    • 治法:清胃瀉火,涼血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加減,黃連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等為主。若熱毒熾盛,可佐金銀花、連翹以解毒。
  2. 腎虛火炎證

    • 主症:牙齦隱痛微腫,午後加重,伴腰膝痠軟,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補腎固齒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湯(《醫宗金鑑》)化裁,以熟地、山茱萸滋腎,知母、黃柏瀉相火。
  3. 心胃火熾證

    • 主症:牙痛劇烈,心煩失眠,舌尖紅絳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胃,引火下行。
    • 方藥:瀉心湯(《金匱要略》)合導赤散,黃連、黃芩配竹葉、生地。

外治法
可配合冰硼散外敷腫處,或以黃連煎湯漱口,以清熱解毒、緩解局部症狀。

古籍補充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牙齦腫痛,有因風熱外客,亦有虛火上衝。」說明此證除實火外,亦需辨明虛實。而《景岳全書》更強調「齒牙之病,必察陰陽」,臨證當細審火之來源,分而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