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牙癰,又稱附牙癰牙蜞風牙癰風,屬中醫外科常見病症,多因陽明胃經火毒鬱結,上攻牙齦所致。其特徵為牙齦深處腫脹堅硬,焮紅灼痛,甚則蔓延至腮頰,嚴重者可伴隨寒熱交作,類似現代醫學之牙周膿腫或併發頜骨骨髓炎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牙癰主要與脾胃積熱相關。足陽明胃經循行於牙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、胃火熾盛,或外感風熱邪毒,皆可導致火毒鬱滯,循經上炎,腐蝕牙齦血肉,化膿成癰。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所述:「牙癰胃熱腫牙床,寒熱堅硬痛難當」,明確指出其病機為胃經實火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牙齦腫脹高起,色紅灼熱,按之堅硬疼痛,後期可潰破流膿。
  2. 全身症狀:或見發熱、口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、脈洪數等陽明熱盛之象。
  3. 變證:若失治誤治,膿毒深陷,可能形成「多骨」(死骨),致瘡口久不癒合。

治療原則

清胃瀉火、解毒消腫為主,分內治與外治兩法:

內治法

  • 熱毒初起:選用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)合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,以清熱解毒。
  • 火毒熾盛:可服蟾酥丸解毒消腫;若兼便秘,用雙解貴金丸通腑泄熱。
  • 後期潰膿:若氣血虧虛,可佐以托裡消毒散,扶正排膿。

外治法

  • 初起未潰:以冰硼散如意金黃散外敷,清熱止痛。
  • 膿成已潰:切開排膿後,摻冰片散祛腐生肌;若見「多骨」,需及時取出死骨。

古籍記載

  • 《瘡瘍經驗全書》指出:「牙邊生癰者如豆大,此脾胃二經火也」,強調脾胃熱毒為本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提出誤用寒涼藥物可能導致「多骨」之變,警示治療需辨證精準。

牙癰之症,與西醫牙周膿腫頜骨骨髓炎相似,然中醫從整體調理入手,注重清泄胃火與局部排膿並行,臨床常結合中西醫之長以加速癒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