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牙腫
證名,又稱「牙齦腫」,指牙齦局部腫脹疼痛之症。中醫認為,此症多與外邪侵襲、氣血失調或臟腑功能失常相關,需辨證論治。
病因病機
- 風邪入侵:風熱或風寒之邪侵襲牙齦,導致氣血壅滯,發為腫痛。
- 血虛不榮:氣血不足,牙齦失於濡養,久而虛腫。
- 腎陰虧虛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傷牙齦,引發腫痛。
辨證論治
-
風邪侵襲
- 證候:牙齦紅腫疼痛,或伴發熱惡寒,舌苔薄白或薄黃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或散寒消腫。
- 方藥:
- 風熱者,用 荊防敗毒散 加減(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金銀花等)。
- 風寒者,可佐以 川芎茶調散 加減。
-
血虛不榮
- 證候:牙齦淡腫,隱痛綿綿,面色蒼白,唇甲色淡,舌淡脈細。
- 治法:補血養血,益氣固齦。
- 方藥:
- 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減,氣虛者可合 歸脾湯(黃耆、黨參、白朮等)。
-
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
- 證候:牙齦微腫,隱痛反覆,伴口乾咽燥,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引火歸元。
- 方藥:
- 知柏地黃湯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、山茱萸等)為主方。
- 虛火甚者,可選 大補陰丸(龜板、熟地、黃柏、知母)。
其他相關治法
- 針灸:取合谷、頰車、下關等穴,疏調局部氣血。
- 外治:以 黃連解毒湯 漱口,或外敷 冰硼散 清熱消腫。
此症需結合全身症狀辨明虛實,對證施治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