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芽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芽兒」中醫名詞詳解
「芽兒」為中醫古籍中對初生嬰兒之特稱,首見於明代醫家萬全所著《育嬰家秘》。其命名取義於草木初萌之態,喻嬰兒初降人世,猶如新生嫩芽,得天地之氣而初成,生機勃發,氣勢方盛。此稱謂不僅形象描繪嬰兒柔弱嬌嫩之形質,更蘊含中醫對生命初始階段「純陽之體」與「生長之機」的深刻認知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「如草木之芽」的生理特質
中醫以「天人相應」為核心,認為嬰兒初生,形體未充,猶如草木破土而出,全賴先天之氣(腎精)與後天水穀之精微滋養。《黃帝內經》言「人生十歲,五臟始定」,而芽兒階段正屬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之態,需順應其生長發育之勢,調護得宜。 - 「受氣初生,其氣方盛」的氣化特徵
嬰兒雖形體柔弱,然中醫視其為「純陽之體」,此「陽」非指火熱亢盛,而是強調生命活力蓬勃、生長迅速之特性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稱小兒「五臟六腑,成而未全,全而未壯」,故芽兒時期陽氣初萌,需慎避外邪(如風寒暑濕),以免戕伐生機。 - 與「變蒸學說」之關聯
部分中醫古籍提出「變蒸」理論,認為嬰兒生長過程中,每三十二日為一周期,會出現身熱、脈亂等類似病症的生理性變化,實為「長氣血、生智慧」之自然現象。芽兒階段正值變蒸初期,其生長發育猶如草木抽芽,節節攀升。
古籍文獻佐證
- 《育嬰家秘》強調:「芽兒之護,當順其性而調之。」指出養育需契合嬰兒「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」的體質特點,以柔和調攝為要。
- 《幼科發揮》亦云:「初生曰芽,氣微而運。」提示此階段氣血運行尚弱,需注重脾胃運化功能,以助後天之本。
與現代中醫兒科的延展
當代中醫承襲古論,進一步闡釋「芽兒」階段的體質特質,認為其「心肝有餘,肺脾腎不足」,臨床調護常以健脾益氣、疏肝柔筋為原則,並注重胎毒(如胎黃、胎熱)的清理,以助氣機條達。
綜觀之,「芽兒」一詞凝練中醫對生命初階段的觀察智慧,既涵形神特徵,亦暗藏調養之道,為中醫兒科理論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概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