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啞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啞嗇

病名,屬中醫喉科病症範疇,又稱「喑」或「失音」,首見於明代龔居中《紅爐點雪·卷二》。其症以聲音嘶啞、言語不出為主要表現,甚者全然無聲,然喉部無形質病變。此病與肺、腎、脾三臟關係密切,多因外感內傷所致,病理關鍵在於「金實不鳴」或「金破不鳴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犯肺:風寒、風熱、燥邪侵襲肺系,壅遏喉門,致肺氣失宣,聲戶開合不利。
  2. 痰熱壅肺:過食辛辣厚味,痰熱內生,上蒸咽喉,阻滯氣機。
  3. 肺腎陰虛:久病勞損或房勞過度,耗傷肺腎之陰,虛火灼喉,聲戶失潤。
  4. 氣血瘀阻:情志鬱結或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,結於喉間,妨礙發聲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實證:猝然聲啞,多伴外感表證,如風寒者喉癢咳嗽、苔白;風熱者喉痛發熱、舌紅苔黃。
  • 虛證:漸起聲嘶,日久不愈,肺腎陰虛者見咽乾顴紅、舌紅少苔;氣虛者聲低氣怯、倦怠脈弱。

古籍論述
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云:「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。」指出外寒客喉致喑之機。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區分:「喑啞之病,當知虛實。實者其病在標,虛者其病在本。」強調辨證需分標本虛實。

治療原則
實證以疏風宣肺、清熱化痰為主;虛證宜滋陰降火、益氣養血。外治可配合針灸(如取廉泉、天突等穴)或中藥霧化。歷代醫家重視「治喑先調氣」,蓋因「氣為聲之本」,氣機通暢則聲自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