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啞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啞風
病證名,首見於《解圍元藪》卷一。此證主要因痰濕壅滯肺系,或中風後氣血逆亂,導致聲音閉塞,臨床可分為以下兩類:
-
痰濕壅肺型
- 病機:痰濕內蘊,上遏肺系,阻滯氣機,致肺氣壅實,聲門不利。
- 表現:聲音嘶啞或完全失音,胸悶痰多,舌苔厚膩,脈滑或濡。
- 相關理論:此類與「喑」(失音)證相通,屬實證範疇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金實不鳴」,即肺氣壅塞而聲啞,需化痰宣肺為治。
-
中風後遺型(喑痱)
- 病機:中風後風痰瘀血阻絡,腎虛精虧,髓海不足,累及舌本脈絡,致語言蹇澀或失語。
- 表現:伴隨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,舌強不靈,脈弦滑或沉細。
- 相關理論:屬「喑痱」範疇,與腎經及督脈相關。《靈樞》云「足少陰之脈……循喉嚨,繫舌本」,腎虛精不上承,則舌機失用。
鑒別要點
痰濕型多見痰證實象,中風型必兼風痰瘀阻或虛損之候,二者治法迥異,前者宜滌痰開竅,後者需滋腎通絡或熄風化痰。
文獻溯源
《解圍元藪》歸此證於風病門,強調外風內痰相搏為患,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則從內傷虛損立論,補充腎虛致喑之機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