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啞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啞驚
病證名,屬驚風之一,為小兒急驚風的一種特殊表現。其特徵為患兒在驚風發作時,雖見壯熱、痰涎壅盛、四肢抽掣等症,卻無明顯啼哭或聲響,故稱「啞驚」。此證多因外感熱邪內陷,或痰熱內蘊,引動肝風,風火相煽,上擾心神,閉阻竅絡所致。
病因病機
啞驚的發病與小兒「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」的生理特點密切相關。熱邪熾盛,灼津成痰,痰熱互結,蒙蔽清竅;或肝風內動,風痰上擾,阻滯氣機,致使患兒雖抽搐劇烈,卻因竅閉而無聲。其病位主要在肝、心,涉及脾、肺,屬實熱閉證。
臨床表現
- 壯熱不退:體溫驟升,面赤唇紅。
- 痰湧氣促:喉間痰鳴漉漉,呼吸急促。
- 抽掣無聲:四肢拘急抽搐,目睛上視,卻無哭叫。
- 神識昏蒙:或見神昏譫語,指紋青紫滯澀。
治法與方藥
- 急則治標:以涼肝息風、豁痰開竅為主。
- 羚羊鈎藤湯:羚羊角、鈎藤、茯神、竹茹等,清肝息風,化痰通絡。
- 琥珀抱龍丸:琥珀、膽南星、硃砂等,鎮驚安神,滌痰開閉。
- 痰熱甚者:可配合牛黃清心丸清心滌痰;若兼腑實,佐以紫雪丹泄熱通腑。
證候辨析
啞驚與一般驚風的區別,在於「無聲」之特徵,反映痰熱閉竅較深。其病勢急驟,若失治易致驚厥反覆,甚則傷陰耗氣,轉為慢驚。治療需注重痰、熱、風三者的兼顧,並根據患兒體質加減化裁。
(按:本文基於中醫典籍及臨床理論整理,具體用藥須遵醫囑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