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啞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啞科
啞科為中醫對小兒科的別稱,其名源於幼兒言語未通,無法自述病情,診治時全憑醫者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合參,尤重望診與切診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病情變化迅速,且外感六淫、內傷飲食皆易致病,故歷代醫家視啞科為臨證難題,素有「寧治十男子,莫治一婦人;寧治十婦人,莫治一小兒」之說。
病理特點
小兒生理特徵為「稚陰稚陽」,即陰陽之氣未盛,臟腑形質未堅,故病機多表現為「易虛易實,易寒易熱」。如外感風寒,易從陽化熱,傳變迅速;飲食不節,則易積滯成疳,損傷脾胃。此外,小兒「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」,肝風易動而致驚搐,脾弱易滯而見厭食、泄瀉等證。
診法要訣
因幼兒不能言,醫者須細察其形色、動靜、指紋等。望診中,面部五色配五臟:左頰屬肝,右頰屬肺,額屬心,頦屬腎,鼻屬脾。若面青唇紫,多主驚風或痛證;面黃肌瘦,常為疳積之候。切診則重「一指三關」,即小兒寸口脈分風、氣、命三關,以浮沉遲數辨表裏寒熱。
治療原則
用藥講求輕靈透達,忌峻攻蠻補。如風熱表證,常以辛涼輕劑銀翹散加減;疳積則以運脾消導為主,如肥兒丸。針灸多取速刺淺刺,或施以推拿療法,如揉腹、捏脊等,以調和陰陽,疏通經絡。歷代專著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、《幼科發揮》等,皆詳述啞科證治,為臨床重要依據。
啞科之難,在於識證精微,用藥審慎。醫者須兼備耐心與慧心,方能於稚子無聲之處,察病機之所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