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啞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啞嗽
病名,指咳嗽伴隨聲音嘶啞之症。此病多因外邪鬱閉肺氣,或肺臟虛損,津液耗傷,致使喉失濡養,聲門開合不利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邪鬱肺閉: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,鬱遏肺氣,肺失宣降,氣道壅塞,聲音不揚。
- 肺燥陰虛:久咳傷肺,或熱病耗津,肺陰虧虛,喉嚨失潤,聲嘶不鳴。
- 痰火鬱結:痰濕內蘊,化熱上灼肺金,或肝火犯肺,痰熱交阻,窒塞咽喉。
- 寒包火證:外寒束表,內有鬱熱,寒熱相搏,肺氣閉鬱,聲啞難出。
證型與治法
-
肺實痰壅
- 表現:咳嗽聲重,痰多黏稠,胸悶氣促,聲音嘶啞。
- 治法:宣肺化痰,利咽開音。
- 方藥:杏仁、桔梗、瓜蔞、橘紅、貝母、枳殼、竹葉等,如《類證治裁》所載。
-
肺虛喉燥
- 表現:乾咳少痰,咽喉乾癢,聲音嘶啞,舌紅少津。
- 治法:潤肺養陰,生津開音。
- 方藥: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加玉竹、款冬花、蜂蜜。
-
寒包熱證
- 表現:惡寒發熱,咳嗽聲啞,痰黃難咯,咽喉腫痛。
- 治法:散寒清熱,宣肺開音。
- 方藥:細辛、半夏、生薑辛散表寒,佐以蜂蜜潤燥。
-
火刑肺金
- 表現:咳嗽劇烈,聲啞咽痛,痰中帶血,心煩口乾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清金保肺。
- 方藥:六味地黃湯合生脈散,滋腎水以制火。
-
痰鬱火邪
- 表現:頓咳連聲,痰黏難咯,甚則聲啞不出。
- 治法:清熱化痰,利咽通聲。
- 方藥:桔梗湯加貝母、枇杷葉,宣肺豁痰。
-
久嗽失音
- 表現:咳嗽日久,聲音嘶啞,氣短乏力。
- 治法:潤肺止咳,斂肺復聲。
- 方藥:杏仁膏,滋養肺陰,緩解聲枯。
臨床見症
啞嗽常見於急性喉炎、久咳不癒或劇烈咳嗽患者,其病機與肺、腎關係密切。肺為聲之門,腎為聲之根,若肺腎陰虛,或邪壅肺絡,皆可致聲啞不鳴。治療當辨虛實,實者宜宣通,虛者宜滋養,兼顧標本,以復其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