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啞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啞胎
定義
啞胎為中醫婦科病名,指妊娠期間孕婦突發失語之症。此病首見於明代醫家趙獻可所著《邯鄣遺稿》,書中記載:「胎前忽然不語者,謂之啞胎。」其病因病機與「子喑」相類,屬妊娠特殊病證之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啞胎之發病與妊娠期間氣血陰陽失調密切相關,主要機轉如下:
- 腎陰不足:胞脈繫於腎,妊娠時陰血下聚養胎,若素體腎陰虧虛,胎元耗傷陰精,致腎陰更虛,津液不能上承舌本,故失語。
- 心脾兩虛:心主神明,開竅於舌;脾主運化,氣血生化之源。若孕後思慮過度或脾胃虛弱,氣血不足,心失所養,舌竅失濡,則言語不利。
- 痰氣壅阻:孕後氣機升降失常,痰濕內生,壅滯經絡,阻遏心竅,亦可致瘖啞。
與子喑之異同
啞胎與「子喑」(妊娠音啞)症狀相似,皆以妊娠失語為主證。然子喑多強調肺腎陰虛所致聲音嘶啞,而啞胎更側重於心腎不交或痰氣阻竅之突發性失語,二者可互為參照。
古籍論述
除《邯鄣遺稿》外,清代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:「妊娠不語,非瘖也,乃胞之絡脈阻絕,腎氣不通於舌。」指出胞絡受阻、腎氣不榮為致病關鍵。
辨證要點
臨床須辨虛實:
- 虛證:多見語聲低微或完全無聲,伴眩暈耳鳴、心悸失眠,舌淡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實證:卒然失語,胸悶痰多,舌苔厚膩,脈滑。
附:相關理論
《素問·奇病論》云:「人有重身,九月而瘖,此為何也?岐伯曰:胞之絡脈絕也。」說明妊娠後期因胎體壓迫胞絡,影響腎脈上貫之機,可致暫時性失語,產後多自愈,此說亦為啞胎提供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