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咽嗌

咽嗌為中醫解剖名詞,首見於《素問·血氣形志》,泛指咽喉部位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區分其結構與功能,如《喉科約精》所言:「咽之低處名嗌。」意指「咽」為整體咽喉通道,而「嗌」特指咽部下方狹窄處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中的「咽峽」或「食道上口」。

中醫理論中的咽嗌

  1. 經絡所過
    咽嗌為諸經交會之處,尤與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關係密切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腎足少陰之脈……循喉嚨,挾舌本。」胃經亦「循喉嚨而入缺盆」,肺經則「上膈屬肺」,其氣通於咽喉。故外感風熱或內傷陰虛時,咽嗌常為病邪所犯。
  2. 生理功能
    咽嗌屬「胃系」與「肺系」之樞紐,主司納食通氣發聲。《難經》稱其為「水穀之道」,協助飲食下傳至食道;同時為「氣之門戶」,與肺氣宣降相關,影響呼吸與聲音清濁。
  3. 病理表現

    • 外感實證:風熱襲肺或風寒化火,可見咽嗌紅腫疼痛(喉痹),伴咳嗽、聲嘶。
    • 內傷虛證: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症見咽嗌乾澀、異物感(梅核氣),夜間尤甚。
    • 氣血瘀阻:長期情志不暢或痰凝絡瘀,可致咽嗌梗阻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「噎膈」之候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《醫林改錯》強調咽嗌與氣血運行相關,指出:「咽喉為氣血升降之要衝。」《類經》則註解《素問》云:「嗌者,咽之下管,水穀之道路也。」進一步闡明其與消化功能的聯繫。

此名詞於臨床辨證時,需結合四診,察其形色、動態及伴隨症狀,以判別病機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