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咽瘡,病名。系咽部生瘡、色紅黃、狀如粟米,漸佈滿咽喉及口,久則變為紫黑色,飲食吞咽困難。風熱者宜銀翹散治之;肝腎陰虛者宜六味地黃湯治之;脾虛者宜四君子湯治之。臨證宜靈活辨治。

咽瘡,又稱為咽喉瘡、喉瘡,是一種發生在咽喉部的炎症性疾病。咽喉部位有豐富的淋巴組織,當受到外界刺激時,就會出現充血、水腫、發炎等症狀。咽瘡的發病原因有很多,常見的有以下幾種:

  • 風熱上攻:風熱之邪侵襲咽喉,導致咽喉部位充血、水腫、發炎。
  • 肝腎陰虛:肝腎陰虛導致津液虧虛,咽喉部位失去滋潤,就會出現乾燥、疼痛、潰瘍等症狀。
  • 脾虛濕盛:脾虛運化失常,導致濕邪停留在咽喉部位,引起咽喉腫痛、潰瘍等症狀。

咽瘡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• 咽喉部位有紅腫、疼痛、潰瘍等症狀。
  • 吞咽困難,甚至不能吞咽。
  • 聲音嘶啞,甚至失音。
  • 發熱、頭痛、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。

咽瘡的治療方法根據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。風熱上攻者,可用銀翹散、桑菊飲等清熱解毒、疏風散熱的藥物治療。肝腎陰虛者,可用六味地黃湯、知柏地黃丸等滋陰補腎的藥物治療。脾虛濕盛者,可用四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等健脾利濕的藥物治療。

咽瘡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• 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、勤漱口。
  • 避免接觸風寒、暑濕等外邪。
  • 飲食清淡,不吃辛辣、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
如果出現咽喉疼痛、吞咽困難等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