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咽瘡
咽瘡為中醫病名,指咽喉部生瘡,其瘡色紅黃,形如粟米,初起散在,漸次蔓延至咽喉及口腔內。若久病不癒,瘡色可轉為紫黑,致使飲食吞咽困難,甚則妨礙言語。此病多因外感風熱、內傷陰虛,或脾虛氣弱所致,臨證須辨明病因,對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- 風熱上攻:外感風熱邪毒,或肺胃積熱,上灼咽喉,致氣血壅滯,化腐成瘡。
- 肝腎陰虛:陰液虧耗,虛火上炎,熏灼咽喉,久則黏膜失養,瘡痍難癒。
- 脾虛濕蘊: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濕濁內停,上泛咽喉,鬱久化熱,腐肉為瘡。
證型與治法
-
風熱證
- 主證:咽瘡紅腫灼痛,伴發熱惡風,口乾欲飲,舌紅苔薄黃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利咽。
- 方藥:銀翹散加減,可佐黃芩、梔子以增清熱之效。
-
肝腎陰虛證
- 主證:咽瘡色暗紅,乾痛不適,午後潮熱,眩暈耳鳴,舌紅少苔。
- 治法:滋補肝腎,降火斂瘡。
- 方藥:六味地黃湯合知柏地黃丸,虛火甚者加玄參、麥冬。
-
脾虛證
- 主證:瘡面色淡,久不癒合,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,舌淡胖有齒痕。
- 治法:健脾益氣,化濕托毒。
- 方藥:四君子湯加黃耆、薏苡仁,濕重者可合參苓白朮散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少商、商陽點刺出血,或針合谷、列缺以清瀉肺熱。
- 外治:以冰硼散或錫類散吹喉,清熱解毒、生肌斂瘡。
咽瘡之辨治,須審其寒熱虛實,結合全身症狀,靈活用藥,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