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瘡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咽瘡風
咽瘡風,又稱「喉瘡」、「口糜」,為中醫病名,屬咽喉口腔疾患之一。其主要特徵為咽喉或口腔黏膜出現糜爛性瘡瘍,初起可見紅黃色粟粒狀疹點,日久則可蔓延至全喉或滿口,瘡面漸呈紫黑色,嚴重者甚至影響吞咽功能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咽瘡風的發生主要與風熱外襲、陰虛火旺等因素相關:
-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邪毒,上攻咽喉,熱毒蘊結於喉間,灼傷黏膜,導致局部紅腫糜爛。
-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虛,或久病傷陰,虛火上炎,燔灼咽喉,致使黏膜潰瘍。
此外,過食辛辣炙煿、情志失調、脾胃濕熱上蒸等因素,亦可能誘發或加重本病。
臨床表現
咽瘡風的病程可分為初期、中期及後期:
- 初期:咽喉或口腔黏膜出現散在性紅黃色粟粒狀疹點,局部灼熱疼痛,吞咽時加劇,可伴輕微發熱、口乾等症。
- 中期:瘡面逐漸擴大,糜爛成片,瘡色轉深,疼痛明顯,甚則影響進食,口臭明顯,舌紅苔黃或黃膩。
- 後期:若久病不癒,瘡面可呈紫黑色,潰瘍深陷,吞咽困難,伴見口乾咽燥、潮熱盜汗等陰虛之象。
辨證論治
根據病因病機的不同,咽瘡風可分為風熱證與陰虛火旺證,治療當辨證施治:
1. 風熱證
- 主症:咽喉紅腫糜爛,瘡色紅黃,疼痛劇烈,伴發熱、頭痛、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利咽。
- 方藥:
- 紫正散(《外科正宗》):紫荊皮、防風、白芷等,疏風清熱。
- 生消散(《醫宗金鑒》):金銀花、連翹、黃芩等,清熱解毒。
- 可酌加牛蒡子、薄荷、桔梗等以增強宣肺利咽之效。
2. 陰虛火旺證
- 主症:咽喉潰瘍反覆發作,瘡面暗紅或紫黑,疼痛隱隱,口乾咽燥,潮熱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清熱斂瘡。
- 方藥:
- 知柏地黃湯(《醫宗金鑒》):知母、黃柏、熟地黃、山茱萸等,滋陰清熱。
- 可酌加玄參、麥冬、天花粉以增強養陰生津之效,或加牡丹皮、赤芍以涼血活血。
其他療法
除內服藥物外,中醫亦常配合外治法以緩解症狀:
- 漱口方:金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。
- 吹藥法:冰硼散、錫類散等吹敷患處,以消腫止痛、促進瘡面癒合。
咽瘡風的治療需根據病情輕重及體質差異靈活施治,早期干預可有效防止病情惡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