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乾口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咽乾口燥

咽乾口燥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自覺咽喉與口腔乾燥不適之症。此證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》,屬中醫「燥證」範疇,多與陰液虧耗、津不上承,或邪熱灼津相關,臨床須辨其虛實寒熱,分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虛內熱
    肺腎陰虛或胃陰不足,津液虧損,虛火內擾,上灼咽喉口腔,致乾燥不適。常見於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,或熱病後期陰傷未復者。
  2. 燥邪傷津
    外感溫燥之邪(如秋燥),或環境乾燥,耗傷肺衛津液,咽喉失潤,症見口鼻乾燥,或伴咳嗽少痰。
  3. 陽明熱盛
    邪熱入裡,陽明氣分熱熾,灼傷胃津,可見口乾咽燥、煩渴引飲,屬實熱證。
  4. 氣虛津虧
    脾氣虛弱,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布,津液無以上承,致口咽乾燥,多伴倦怠乏力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肺胃陰虛:咽乾口燥,乾咳少痰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養陰潤燥,如沙參麥冬湯。
  • 陽明熱盛:口乾欲飲,身熱汗出,舌紅苔黃,脈洪大。治宜清熱生津,如白虎湯。
  • 肝腎陰虛:咽乾夜甚,眩暈耳鳴,腰膝酸軟,治宜滋補肝腎,如六味地黃丸。
  • 燥邪犯肺:口鼻乾燥,咽癢咳嗽,治宜清肺潤燥,如桑杏湯。

相關典籍

《金匱要略》以「虛勞」立論,提示此證與陰血虧虛相關;《溫病條辨》進一步闡述燥邪致病特點,強調「上燥治氣,下燥治血」之則。歷代醫家亦重視「津血同源」,若兼血瘀,可佐活血生津之品,如當歸、丹參。

此證雖以局部症狀為主,然中醫強調整體調理,需結合四診,探究根本病機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