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咽喉

人體部位名,於中醫理論中具有重要生理功能與經絡聯繫,主要分為以下兩種釋義:

  1. 專指口咽部
    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云:「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;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」此處「咽喉」特指飲食吞嚥之通路,屬「胃系」所主,司受納水穀,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。其功能與脾胃運化密切相關,若脾胃失和,可致咽喉腫痛、噎膈等症。
  2. 咽與喉之合稱
    《素問·骨空論》載:「任脈者……至咽喉,上頤循面入目。」此泛指咽(連接口鼻與食道)與喉(連接氣管,主呼吸發聲)之整體結構。中醫認為:

    • 咽屬胃絡,為飲食之門戶,受脾氣升清與胃氣降濁之調節。
    • 喉屬肺系,為聲音之關,賴肺氣宣肅以司呼吸、發聲。肺虛或風邪犯肺時,易見喉癢、失音。

經絡所過
咽喉為諸經交會之處,尤以陰經為主:

  • 任脈:直貫咽喉,總任陰脈,其病多見咽喉腫塞。
  • 足少陰腎經:循喉嚨、挾舌本,腎陰虧虛常見咽乾、喉痹。
  • 足厥陰肝經:循喉嚨之後,肝鬱化火可致梅核氣或暴喑。
  • 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亦分支絡喉,外感或內傷皆可累及。

病理聯繫
咽喉為「至清至虛之地」,易受外邪侵擾(如風熱上壅)或內傷致病(如虛火上炎)。臨床辨證需分虛實:

  • 實證:多因風熱、痰火、氣滯,症見紅腫熱痛、吞咽困難。
  • 虛證:常責之肺腎陰虛或脾氣不足,表現為咽乾澀、聲嘶乏力。

歷代醫家重視咽喉為「臟腑之鏡」,其狀態可反映內在氣血盛衰,故診療時常察咽辨證,以窺整體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