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喉不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咽喉不利
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:「府藏冷熱不調,氣上下哽澀,結搏於喉間,吞吐不利,或塞或痛。故言咽喉不利。」意指咽喉部出現不適症狀,如乾燥、疼痛、異物感,甚或呼吸、吞嚥困難等。此證多因氣機失調或陰液虧損,導致咽喉失養或受邪氣壅滯所致,臨床須辨明虛實,分證論治。
病因病機
-
實證
- 肝郁氣滯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上逆咽喉,致氣機阻滯,咽喉如物梗阻,吞吐不暢。
- 痰濁壅塞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壅肺系,阻滯咽喉,常見喉中痰黏、胸悶。
- 肺胃伏火:過食辛辣或外邪化熱,肺胃熱盛,上攻咽喉,見咽喉紅腫疼痛、口渴。
- 外邪犯肺:風熱或風寒侵襲,肺氣壅塞,氣機不利,咽喉腫痛,伴發熱惡寒。
-
虛證
- 肝腎陰虛:久病或勞倦傷陰,虛火上炎,灼傷咽喉,症見咽乾灼痛、午後加重。
- 肺胃陰虛:熱病後或燥邪傷津,陰液不足,咽喉失潤,乾癢不適,聲音嘶啞。
辨證論治
-
實證治法
- 疏肝解郁:適用於肝氣鬱結者,方選半夏厚朴湯(《金匱要略》),加柴胡、香附以增強理氣之效。
- 化痰利咽:痰濁阻滯者,用黃連溫膽湯(《六因條辨》)清熱化痰,或合桔梗湯宣肺利咽。
- 清熱解毒:肺胃熱盛者,投粉子解毒湯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配合黃芩、梔子瀉火。
- 疏風宣肺:外邪客表者,風熱用銀翹散,風寒選荊防敗毒散。
-
虛證治法
- 滋陰降火:肝腎陰虛者,主方知柏地黃丸(《醫宗金鑒》)或大補陰丸(《丹溪心法》),滋腎清虛火。
- 潤燥生津:肺胃陰傷者,予沙參麥冬湯(《溫病條辨》)養陰潤肺,或養陰清肺湯(《重樓玉鑰》)潤燥利咽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虛火喉痹,由腎陰虧損,相火無制上炎。」強調陰虛火旺為咽喉不利之本。
- 《景岳全書》則分「喉痹」為虛實兩類,實者責之痰火,虛者歸於陰虧,治法迥異。
此證臨床須細辨寒熱虛實,結合四診,方能對證施治,取得良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