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喉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咽喉科

咽喉科為中醫傳統醫學分科之一,又稱喉科、喉嚨科或咽喉口齒科,專司咽喉及相關疾患之診療。其發展歷程與中醫分科制度密切相關,並隨時代演變而逐漸獨立成科。

歷史沿革

唐代時,咽喉相關內容隸屬於「耳目口齒科」,尚未獨立成科。至宋代熙寧九年(公元1076年),醫學分科細化為十三科,咽喉始獨立為專科,與口齒科並列,稱「咽喉口齒科」。元、明兩代沿襲此制,咽喉科仍為十三科之一,顯示其臨床地位之確立。

中醫咽喉科之範疇

中醫咽喉科主要診治咽喉、口腔及部分氣道疾患,涵蓋以下範疇:

  1. 咽喉病症:如喉痹(急慢性咽喉炎)、喉風(急性喉阻塞)、乳蛾(扁桃體炎)、喉癰(咽喉膿腫)等。
  2. 口齒疾患:如口瘡(口腔潰瘍)、牙疳(牙齦潰爛)、舌瘡(舌部潰瘍)等,部分與咽喉症狀相關者亦歸此科。
  3. 音聲疾病:如失音(聲音嘶啞)、暴瘖(急性失聲)等,多與肺腎氣機失調或外邪侵襲有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咽喉為「肺胃之門戶」,經絡交會之處,尤以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陰腎經與咽喉關係密切。中醫認為咽喉病症多因外感風熱、燥邪,或內傷陰虛火旺、氣滯痰凝所致,治療上注重辨證分型:

  • 風熱襲肺:常見於急性咽喉炎,治宜疏風清熱,如銀翹散加減。
  • 陰虛火旺:多見於慢性咽炎,方選養陰清肺湯或知柏地黃丸。
  • 痰瘀互結:如喉癰或聲帶息肉,需化痰逐瘀,合用會厭逐瘀湯等。

特色診療法

除內服湯藥外,咽喉科亦重視外治法:

  • 吹藥:將清熱解毒或消腫止痛藥粉(如冰硼散)吹敷患處。
  • 針刺:針刺少商、商陽等穴放血,以瀉熱解毒。
  • 含漱:以中藥煎劑(如甘草湯)漱口,清潔局部。

與現代醫學之關聯

現代中醫咽喉科在繼承傳統理論之餘,亦結合內窺鏡等技術,深化對咽喉結構與病機的認識,然其辨證核心仍不離氣血陰陽與臟腑經絡之調和。

咽喉科之獨立與發展,反映中醫對咽喉疾患的重視,其理論與臨床經驗至今仍廣泛應用於中醫耳鼻喉領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