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咽津,又稱咽液,為中醫與道家養生術中的重要術語,指有意識地吞嚥口中自然分泌或通過特定方法生成的津液。此術自古被視為養生延年的關鍵法門,兼具潤澤臟腑、調和陰陽之效,亦常作為內丹修煉的輔助功法。
一、中醫理論基礎
- 津液與臟腑關係
中醫認為「津液」屬人體陰液之一,由飲食水穀化生,依《黃帝內經》所述:「五臟化液……脾為涎,腎為唾。」口中津液尤以「金津」「玉液」(舌下兩穴)所生之唾為貴,其質地清稠,能直接滋養腎精。腎主藏精,唾為腎之液,故咽津可間接補益先天之本。 - 經絡氣化作用
津液循任脈下行,入丹田(下氣海),與先天元氣相合。李時珍《奇經八脈考》強調:「任脈起於會陰……上頤循面入目。」咽津時舌尖輕抵上顎(搭鵲橋),可接通任督二脈,促進小周天氣血運行。
二、道家修煉應用
- 內丹術中的火候調節
道家丹經《悟真篇》以「咽津納氣」為煉己基礎,謂「有藥方能造化生」。此處「藥」指人體內精氣神三寶,咽津能引動「玉液還丹」,配合呼吸吐納,使後天水穀之氣與先天真炁交融。 - 存思導引配合
《黃庭經》載「吞嚥玉醴金牙漿」之法,需存想津液如甘露灌注五臟。部分流派會結合叩齒(如三十六天罡之數)激生津液,再分三口以意送下,對應上、中、下三丹田。
三、養生機理與功效
- 潤燥生津
津液具濡潤之性,可緩解陰虛內熱所致口乾咽燥,對「金破不鳴」(肺陰虧耗之聲嘶)有間接改善作用。 - 健脾益腎
通過吞嚥動作刺激脾胃經氣,符合「咽屬胃系」之說;而津液下歸丹田,能助「煉精化氣」,固護命門真火。 - 安神定志
反覆咽津的節律性動作可收攝心神,符合《諸病源候論》「引氣咽津,以逐邪穢」之導引原則。
四、傳統操作要領
- 靜室端坐,舌攪華池(口腔內壁)十數次,待津液滿口。
- 漱津三十六次(古稱「赤龍攪海」),使津液由清轉稠。
- 分三次緩緩咽下,並以意念導引至臍下三寸,伴隨輕柔腹式呼吸。
此術在《雲笈七籤》《遵生八箋》等典籍中均有詳載,屬「至簡至易」卻暗合臟象經絡的養生秘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