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咽路

出處與基本概念
「咽路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五味論》,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由咽喉至胃部的通道,即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食管」。中醫理論中,咽路不僅是飲食輸送之管道,更與氣機升降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屬「六腑」中「傳化之腑」的範疇,強調其「傳而不藏」的特性。

生理功能與中醫理論

  1. 飲食下行之要道
    咽路為「水穀之道」,主司將飲食物由咽喉傳導至胃,依賴「胃氣」的降濁功能推動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胃為水穀之海」,而咽路為其門戶,二者協調方可完成受納與腐熟之功。
  2. 與經絡臟腑的聯繫

    • 經絡循行:足陽明胃經「循喉嚨」,手太陽小腸經「循咽」,足厥陰肝經「循喉嚨之後」,顯示咽路與多條經絡相通,其功能受經絡氣血調節。
    • 臟腑相關:咽路功能與「胃氣降濁」、「脾氣升清」相關,若胃氣上逆(如呃逆、嘔吐),或脾虛濕阻(如吞咽不利),皆可能影響咽路通暢。

病理表現
中醫認為咽路病變多與「氣滯」、「痰阻」、「熱結」有關,常見證候如:

  • 噎膈:因氣鬱、痰瘀阻塞咽路,致飲食難下,見於《醫宗必讀》「噎膈者,飢欲得食,但噎塞迎逆於咽喉胸膈之間」。
  • 梅核氣:痰氣交阻於咽路,自覺異物感,卻無實質梗阻,屬「肝鬱乘脾」之證。

治療與調理原則
歷代醫家重視通降胃氣、疏肝解鬱以調理咽路功能,如:

  • 藥物:旋覆花、代赭石降逆和胃;半夏厚朴湯化痰開結。
  • 針灸:取天突、膻中、內關等穴調暢氣機。

古籍補充
《類經》註解「咽路」為「穀食之門」,強調其「通利為順」的特性;《醫林改錯》則從解剖角度描述「咽門至胃,長一尺六寸」,進一步具體化其結構。

總結
咽路在中醫理論中兼具結構與功能意義,其通暢與否直接關係水穀精微的輸布,亦為診察脾胃、肝膽疾病的重要指標。歷代醫家透過對咽路的觀察,發展出相應的治法與養生理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