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怠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怠墮
怠墮為中醫證名,指身體倦怠乏力,懶於活動之狀態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風論》,其言:「脾風之狀,多汗惡風,身體怠墮,四肢不欲動。」明確指出怠墮與脾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屬脾風證候之一。
病因病機
怠墮多因勞倦過度,損傷中氣,或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,致脾氣虛弱。脾主肌肉四肢,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則氣血不足,肌肉失養,故見肢體倦怠、活動遲緩。此外,濕邪困脾亦為常見病機,濕性黏滯,阻遏脾陽,使清陽不升,加重怠惰之感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周身疲乏,精神萎靡,四肢沉重無力,甚則懶言少動,伴隨食欲不振、腹脹便溏等脾虛症狀。若兼風邪,可見惡風多汗;若濕邪偏盛,則頭身困重、舌苔白膩。
辨證論治
- 脾氣虛證:以倦怠乏力、氣短懶言為主,治宜補益脾氣,方用四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- 脾虛濕困證:兼見頭重如裹、舌苔厚膩,治宜健脾化濕,方選參苓白朮散或平胃散。
- 脾陽不足證:伴畏寒肢冷、腹中冷痛,宜溫補脾陽,方用理中丸。
相關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脾主運化」「脾主肌肉」,脾虛則運化失司,水穀精微不布,肌肉失於濡養,故怠墮與脾臟功能密切相關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進一步闡述「脾胃內傷,百病由生」,強調調理脾胃為改善怠墮之關鍵。
怠墮雖屬輕證,然長期不癒可能累及他臟,如脾病及腎,致脾腎兩虛,或氣虛及血,形成氣血兩虧之候,故早期辨明病機,對證施治尤為重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