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生白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咽生白點
病名:咽生白點,又稱「喉生白點」或「珍珠喉」,屬中醫喉科病症範疇。其特徵為咽喉乾燥疼痛,兩側黏膜出現白色點狀病灶,形如珍珠散佈,或呈斑點狀隆起,多伴隨咽部灼熱感、異物感,甚則吞咽困難。
病因病機:
此症多因陰虛火旺,虛火上炎,灼傷咽喉黏膜所致。
- 肺腎陰虛:久病耗傷陰液,或勞倦過度,肺腎陰虧,虛火內生,上灼咽喉。
- 燥熱傷津:外感燥邪,或過食辛辣炙煿,化熱傷陰,咽喉失於濡養。
- 情志化火:憂思鬱怒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循經上擾咽喉。
辨證要點:
- 陰虛火旺證:咽乾痛,白點周圍黏膜淡紅,午後症狀加重,伴顴紅、盜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- 燥熱傷津證:咽部灼痛,白點周圍充血明顯,口乾欲飲,大便乾結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治法與方藥:
- 滋陰降火:
- 主方:養陰清肺湯(《重樓玉鑰》)加減,生地、麥冬、玄參、丹皮、白芍等,滋肺腎之陰,清虛熱。
- 變方:若腎陰虧甚,合用知柏地黃丸,加強滋陰瀉火之效。
- 清潤燥熱:
- 主方:清咽潤燥湯(經驗方),以沙參、玉竹、天花粉養陰生津,配伍連翹、梔子清熱解毒。
- 外治輔助:可配合西瓜霜或冰硼散局部吹敷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古籍參考:
《喉科指掌》提及:「喉間白點,如粟如珠,屬虛火上升,當滋水制火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陰虛喉痛,久則生點,宜壯水之主。」均強調陰虛為本,治療需以滋養為先,佐以清降。
鑑別診斷:
需與「白喉」(疫癘之毒所致,白膜堅韌難剝)、「乳蛾」(扁桃體腫大化膿)區分。咽生白點之病灶多表淺,無偽膜,且無傳染性,病程較緩。
補充說明:
此症常見於現代醫學「慢性咽炎」、「咽部角化症」等疾病,然中醫治療仍須遵循辨證論治原則,不可見白即清熱,需審其虛實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