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
名詞介紹


咽酸[1],又稱吞酸、醋咽[2]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一:「食後噫酸吞酸,皆宿食證,俗謂之咽酸是也。」

咽酸是指胃酸反流至食道,刺激食道黏膜所引起的症狀。患者會感到胸骨[3]後方有灼熱感,並且有酸水逆[4]流至口腔的現象。咽酸的發生[5]與飲食習慣、生活作息、情緒因素等有關。

飲食習慣方面,如果經常吃辛辣、油炸、甜食等刺激性食物,會增加胃酸分泌,進而增加咽酸的發生率。生活作息方面,如果經常熬夜、睡眠不足,會影響胃酸分泌的調節,也會增加咽酸的發生率。情緒因素方面,如果長期處於壓力、焦慮、緊張等負面情緒,會影響胃酸分泌,也會增加咽酸的發生率。

咽酸的治療,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。常用的藥物包括制酸劑[6]、胃黏膜保護劑、促進胃排空藥物等。此外,也可以通過調整飲食習慣、生活作息、情緒因素等來改善咽酸的症狀。

咽酸的預防,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:

  • 避免吃辛辣、油炸、甜食等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定時定量吃飯,避免暴飲暴食。
  • 飯後不要立即躺下,可以適度散步。
  • 戒菸戒酒。
  • 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。
  • 學習放鬆的方法,緩解壓力。

如果出現咽酸的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

參考資訊


  1. 咽酸 - A+醫學百科

  2. 醋咽 - A+医学百科

  3. 胸骨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
  4. 水逆(网络词汇)_百度百科

  5. 发生_百度百科

  6. 制酸剂_百度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