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咽酸

咽酸,又稱吞酸醋咽,為中醫常見證候之一,指胃中酸水上泛至咽喉,未及吐出而復嚥下之症狀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卷十一》記載:「食後噫酸吞酸,皆宿食證,俗謂之咽酸是也。」此症多與飲食不節、脾胃功能失調相關,屬「胃失和降」之表現,常與「吐酸」並論,然二者有細微差異:吐酸為酸水直接上逆出口,咽酸則酸液停於咽喉而復吞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咽酸主要與以下病機相關:

  1. 肝胃不和:情志失調或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導致胃氣上逆,酸液隨之泛溢。
  2. 飲食傷胃:過食辛辣、油膩或生冷之物,損傷脾胃,宿食停滯,釀生酸濁。
  3. 脾胃虛寒:中陽不足,運化無力,濕濁內停,鬱而化熱,上泛為酸。
  4. 胃熱內蘊:熱邪蘊結於胃,蒸灼津液,酸液上沖咽喉。

證型辨治

根據病機不同,咽酸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
  • 肝胃鬱熱證:咽酸伴胸脅脹痛、口苦心煩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治宜疏肝清熱、和胃降逆,方用左金丸柴胡疏肝散加減。
  • 飲食積滯證:酸腐噯氣、脘腹脹滿,舌苔厚膩,脈滑。治宜消食導滯,方選保和丸枳實導滯丸
  • 脾胃虛寒證:泛酸清稀、喜溫喜按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治宜溫中散寒,方用香砂六君子湯理中丸
  • 寒熱錯雜證:咽酸時作時止,兼見胃脘灼熱與畏寒交雜,舌淡紅苔薄黃。可選烏梅丸調和寒熱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吞酸者,喉間酸水刺心也。」強調此症與胃氣上沖密切相關。《景岳全書》則分「吞酸」為寒熱二類,指出熱者多因肝火,寒者責之脾胃虛弱,治法迥異。

咽酸一症,雖屬小恙,然長期不癒可能演變為「胃脘痛」「噎膈」等重症,故需審證求因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