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咽痛
證名,指咽喉部位出現疼痛不適之症。其病因多與實熱上攻或虛火上炎於咽部有關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。
病因病機
-
實熱上攻
- 多因外感風熱邪氣,或肺胃積熱,循經上灼咽喉所致。《醫學心悟·咽痛》云:「咽者,少陰經脈所過之地也,熱邪攻之,則咽痛。」
- 若熱毒壅盛,可伴見咽喉紅腫、灼熱疼痛,甚則化膿。
-
虛火上炎
- 因腎陰虧虛,陰不制陽,虛火循少陰經上炎咽喉,症見咽乾微痛,午後加重,舌紅少苔。
- 《醫鈔類編》提及:「陰氣大虛,陽氣飛越,痰結在上咽痛者」,此類咽痛多屬陰虛陽浮之證。
-
寒邪直中
- 寒邪直犯下焦,逼使虛陽上浮,亦可引發咽痛,此類證候多見咽痛不紅不腫,或伴畏寒、脈沉細等寒象。
辨證論治
-
風熱侵襲
- 症見咽痛紅腫,伴發熱惡風,舌紅苔薄黃。
- 方用加味荊芥散,疏風清熱,利咽止痛。
-
肺胃實熱
- 咽喉灼痛,口渴煩熱,便秘溲赤。
- 治宜清泄肺胃,方用利膈湯或三黃丸;外用黃連、荊芥、薄荷研末,蜜薑汁調噙,或含服山豆根以清熱解毒。
-
痰熱壅結
- 咽痛兼痰黏難咯,甚則痰中帶血。
- 方選金沸草散,化痰散結,清熱利咽。
-
陰虛火炎
- 咽乾隱痛,午後加劇,舌紅少津。
- 治宜滋陰降火,可用補陰斂陽法,如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-
虛陽上浮
- 咽痛不紅,畏寒肢冷,脈沉細。
- 若服寒涼藥反甚者,宜用生薑汁調消風散,或溫補下元以引火歸原。
外治法
- 塗敷法:以三黃丸水調塗足心(湧泉穴),導熱下行。
- 含漱法:用清熱解毒藥如薄荷、山豆根等含漱,直接作用於局部。
咽痛一證,須辨虛實寒熱,用藥方能切中病機。實證多清熱解毒,虛證當滋陰或溫陽,不可一概而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