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咽唾,又稱咽津,為中醫與道家養生術中的重要術語,首見於《神仙傳·彭祖》記載:「舐唇咽唾,服氣數十,乃起行言笑。」此術以舌舐口腔上齶及兩頰黏膜,刺激唾液分泌後緩緩咽下,屬傳統導引、氣功修練之基礎功法,亦為中醫「津液養生」之具體實踐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津液與臟腑關係
中醫視唾液為「津液」之一,由腎精所化,經脾氣輸布至口腔,故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云:「五臟化液……腎為唾。」咽唾能直接滋養腎精,間接調和脾胃功能,形成「金水相生」(肺腎互資)之循環。道家更稱唾液為「金津玉液」,謂其具灌溉臟腑、濡潤百骸之效。 - 經絡循行原理
足少陰腎經循行「循喉嚨,挾舌本」,舌體運動與咽唾動作可激發腎經氣機。另任脈承漿穴(下唇溝凹陷處)為津液輸布之要衝,以舌抵上齶(搭鵲橋)能接通任督二脈,促進氣血周流。
操作要領
- 舌體運動:舌尖輕抵上齶或旋繞齒齦,刺激唾液腺分泌。
- 吞咽方法:分三口緩緩咽下,意念導引至丹田,稱「玉液還丹」。
- 時機選擇:以晨起空腹為佳,配合叩齒36次(地戶緊閉)更增補腎之效。
養生機轉
- 滋陰降火
唾液屬陰性物質,能制約虛火上炎,改善口乾舌燥、眩暈耳鳴等陰虛陽亢之症。 - 健脾消穀
《黃庭內景經》載「口為玉池太和官,漱咽靈液災不干」,唾液含消化酶,吞咽有助穀食運化,緩解脘腹脹滿。 - 固齒養顏
唾液含礦物質與生長因子,長期習練可潤澤齒齦,道家謂「赤龍攪海」之法能使面若童顏。
此術與「服氣」(呼吸吐納)並行,構成「形氣神」三位一體之養生體系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中「保精全神」的核心要義。歷代醫家如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亦收錄類似功法,視為卻病延年之要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