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咽系
解剖名稱
「咽系」為中醫解剖名詞,泛指咽喉部位,首見於宋代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(簡稱《三因方》)卷十六。此詞在中醫文獻中多用於描述咽喉的生理結構及其與經絡、臟腑的聯繫,屬「上竅」之一,與呼吸、發聲、飲食等功能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中的咽系
-
經絡循行
咽喉為經絡交會之處,尤以手太陰肺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陽明胃經、手少陽三焦經等與咽系關係密切。- 肺經:「上膈屬肺,從肺系橫出腋下」,其中「肺系」包含咽喉,主司呼吸與氣機升降。
- 腎經:「循喉嚨,挾舌本」,腎陰滋養咽喉,若腎陰虧虛,易致咽乾虛火。
- 胃經:「循喉嚨,入缺盆」,胃火熾盛可上攻咽喉,引發腫痛。
-
臟腑關聯
- 肺:為「嬌臟」,外邪侵襲(如風熱、風寒)常先犯肺系,表現為咽喉腫痛、咳嗽。
- 腎:腎為水火之宅,腎陰不足則虛火上炎,常見咽乾、喉痹;腎陽虛衰亦可致咽部失溫,痰凝氣滯。
- 脾胃:脾虛濕聚成痰,上泛咽喉則生痰核、梅核氣;胃熱上沖則見咽喉潰瘍、口臭。
-
病理表現
中醫將咽系病證歸為「喉痹」「喉喑」「乳蛾」等範疇,病因可分:- 外感: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襲,尤以風熱、燥邪為多,症見紅腫熱痛。
- 內傷:臟腑失調,如肝鬱化火、心火上炎、肺腎陰虛等,症見咽乾、異物感、聲音嘶啞。
-
治療原則
中醫治咽系疾病注重辨證論治:- 實證(如風熱喉痹):清熱解毒,方用銀翹散、黃連解毒湯。
- 虛證(如陰虛喉喑):滋陰降火,方用六味地黃丸、養陰清肺湯。
- 針灸:常取列缺、照海、廉泉等穴,調和經氣。
文獻考據
《三因方》將咽系歸於「七情」「六淫」致病範疇,強調外邪與情志內傷對咽喉的影響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「喉風」「喉癰」等急重症,豐富咽系病機理論。
此名詞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將局部咽喉症狀與全身氣血、臟腑功能相聯繫,為臨床辨治提供理論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