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咽中結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咽中結核

病名
咽中結核,見於《幼幼集成》卷四,指咽喉部因痰火鬱結,形成腫塊,阻礙氣機,導致飲食難下,呼吸不利,甚則危及生命。古籍記載:「咽中結核,不通水穀,危困欲死。」臨床可見咽喉紅腫疼痛,湯水難嚥,氣息不暢,嚴重時可致窒息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七情,氣鬱化火,灼津成痰,痰火互結,上攻咽喉所致。痰火壅滯於咽喉經絡,氣血不通,遂成結核。若痰火熾盛,阻塞氣道,則可致呼吸困難,甚則氣閉欲絕。

證候特點

  1. 局部症狀:咽喉腫脹疼痛,觸之或有硬結,吞嚥困難,甚則水穀難入。
  2. 全身表現:或伴發熱、煩躁、痰涎壅盛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危重徵象:若氣道閉塞,可見面色青紫、呼吸急促,甚則窒息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急症處理:古籍記載以「百草霜」合蜜為丸,內服以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。若氣道閉塞,需急行氣管切開,以通氣救急。
  2. 內服方藥
    • 痰火壅盛:宜清熱化痰、散結利咽,可用黃連解毒湯合消瘰丸加減。
    • 氣滯痰凝:宜理氣化痰,方選半夏厚朴湯合梔子清肝湯。
  3. 外治法:可配合針刺少商、商陽等穴放血,或外敷清熱解毒之品,如冰硼散。

相關病證辨析
此症與「喉閉」相似,均屬咽喉急症,但喉閉多因風熱外襲或火毒上攻,以咽喉腫塞、疼痛為主;咽中結核則強調痰火結聚成核,阻塞更甚。二者皆可危及生命,需辨明病機,對證施治。

古籍參考
《幼幼集成》強調此症危急,需速治。另《外科正宗》亦載痰火結喉之證,治法以清熱化痰、開鬱散結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