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煙火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煙火丹
煙火丹為中醫病名,屬小兒丹毒之一種,首載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八十二。此症多發於小兒足部,尤以兩足底心、足跗(足背)及背部為常見發病部位。其特徵為局部皮膚突然紅赤如丹,灼熱疼痛,甚則蔓延成片,或伴見水疱、潰爛等症。
病因病機
煙火丹之發病,中醫認為多因胎毒內蘊,或外感風熱邪毒,鬱於肌膚所致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腠理疏鬆,易受外邪侵襲。若熱毒熾盛,與氣血相搏,鬱於經絡,則發為丹毒。足部為陰經所聚,濕熱下注,故多見於足底、足背等處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患處皮膚突然紅赤,色如塗丹,邊緣清晰,稍高出皮面,撫之灼熱,按之褪色,放手即復原狀。可伴腫脹、疼痛,甚則出現水疱、血疱,或潰爛流膿。
- 全身症狀:輕者僅見局部症狀,重者可伴發熱、煩躁、口乾、尿赤、舌紅苔黃等熱毒熾盛之象。
治療方法
內治法
- 抑火制陽丹:為《聖濟總錄》所載方劑,功能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,適用於煙火丹熱毒熾盛者。其組方多含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清熱瀉火之品,佐以涼血活血藥物。
- 其他方劑:若熱毒較重,可選用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或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加減,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。
外治法
- 黃柏散:為外敷常用方,以黃柏為主藥,研末調敷患處。黃柏性寒,功能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,對於丹毒局部紅腫熱痛有良效。
- 其他外用方:亦可選用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、薑黃、白芷等)或青黛散(青黛、石膏、滑石、黃柏)調敷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相關名詞辨析
煙火丹屬中醫「丹毒」範疇,與其他丹毒如「赤遊丹」(發於頭面、軀幹,遊走不定)、「天火丹」(發於全身,色赤如朱)等有別。其特點為發病部位固定於足部,且多見於小兒,與濕熱下注、胎毒內蘊密切相關。
古籍參考
《聖濟總錄》對煙火丹之記載,反映了宋代醫家對小兒丹毒的認識與治療經驗。後世醫家如明代《外科正宗》、清代《醫宗金鑑》等,亦對丹毒之病因、治法有所發揮,可資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