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帶下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帶下醫
「帶下醫」為古代中醫對專門診治婦產科疾病之醫者的稱謂,此名最早見於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。「帶下」一詞,原指婦女腰帶以下的部位,即下焦與胞宮所處之地,後引申為婦科疾病之統稱,故「帶下醫」即專精於婦人經、帶、胎、產等疾患的醫家。
帶下醫的範疇
帶下醫所涉疾病範圍廣泛,主要包含以下幾類:
- 經病:如月經不調、閉經、崩漏等,與衝任二脈及肝腎功能失調相關。
- 帶病:指帶下異常,如白帶、黃帶、赤帶等,多因濕邪內蘊,或脾虛、腎虛、肝鬱所致。
- 胎病:包括妊娠惡阻、胎動不安、滑胎等,涉及氣血不足或衝任不固。
- 產病:如產後惡露不絕、產後發熱、缺乳等,常與氣血耗傷或瘀血內阻有關。
中醫理論基礎
帶下醫的診治核心在於調理衝任、肝脾腎三臟,並注重氣血平衡:
- 衝任二脈:為婦女生理之根本,主司月經與孕育,衝任失調則易見經帶胎產諸疾。
- 肝脾腎三臟:
- 肝主疏泄,肝氣鬱結可致月經先後無定期或痛經。
- 脾主運化,脾虛濕盛則帶下量多色白。
- 腎藏精,腎氣不足易引發不孕或胎元不固。
經典典籍與治法
歷代醫家對帶下病多有論述,如:
-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調經為先,重視溫補脾腎。
- 《傅青主女科》提出「帶下俱是濕症」,以完帶湯等方劑健脾祛濕。
- 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則分述各類帶下病機,如白帶屬寒濕、赤帶屬濕熱等。
帶下醫的治療手段豐富,除內服湯藥外,亦常用針灸、外治法(如熏洗、敷貼)以調理氣血、疏通經絡。此專科的形成,體現中醫對婦女生理病理的獨特認識,並延續至今,成為中醫婦科的重要淵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