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嚴防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嚴防禦
嚴防禦,南宋醫家,名佚,臨安(今浙江杭州)人。其人以藥肆營生,兼通醫術,尤擅治痢疾,後因治癒宋孝宗痢疾而聞名。
生平與醫術特色
嚴防禦本為市井藥商,然深諳醫理,臨證經驗豐富。其治痢之術,注重辨證求因,強調病因與體質之關聯。據載,孝宗帝患痢,眾醫束手無策,嚴防禦診後得知病因乃過食蟹所致,斷為「冷痢」。蟹性寒涼,多食易傷脾胃陽氣,導致寒濕內蘊,下注大腸而成痢。嚴氏遂以熱酒調服新藕節,溫中散寒、澀腸止痢,孝宗疾癒。此法體現其「寒者熱之」的治療原則,契合《內經》「治病必求於本」之旨。
學術貢獻與影響
嚴防禦以藥肆為基,結合臨證實務,展現宋代民間醫家靈活用藥之特色。藕節本為止血要藥,其性平味澀,能收斂止血,兼化瘀滯。嚴氏以熱酒配伍,酒性辛熱,可溫通血脈、散寒化濕,與藕節相佐,既止痢又調氣血,反映其對藥性配伍的深刻理解。孝宗感其術,賜金杵臼,並授「防禦」官職,故後世稱「金杵臼嚴防禦」。
中醫理論延伸
嚴氏治痢案例,可窺見宋代醫家對「痢疾」的辨治思路。中醫認為,痢疾多因外感時邪(如暑濕、疫毒)或內傷飲食(如生冷、肥甘)所致,病位在大腸,病理以濕熱、寒濕、積滯為主。治療上,嚴氏遵循「通因通用」與「塞因塞用」之變通,寒痢溫之,熱痢清之,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。此案亦凸顯「藥食同源」觀念,如藕節既為食材,亦入藥用,體現中醫就地取材之智慧。
嚴防禦雖史料記載簡略,然其辨證精準、用藥簡效,為南宋民間醫家之代表,亦反映當時醫藥結合的臨床風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