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嚴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嚴龜與《嚴龜食法》探微
唐代官吏嚴龜,梓州鹽亭(今屬四川)人,其父嚴譔曾任鎮南軍節度使。嚴龜本人在仕途上擔任過汴歧宣慰汴寨等職,然其名留青史,更因所著《嚴龜食法》十卷,於中醫食療領域佔有一席之地。
《嚴龜食法》與中醫食療理論
《嚴龜食法》雖已散佚,然據歷代醫籍零星記載,可推測其內容以「食治」為核心,融合唐代以前的中醫飲食養生理論。唐代為中醫食療學發展的重要時期,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中專設「食治」篇,孟詵《食療本草》更為專著,嚴龜之書或與此類典籍互為呼應,反映當時「藥食同源」之思想。
中醫認為,食物與藥物皆具四氣(寒、熱、溫、涼)、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,可調和人體陰陽平衡。《嚴龜食法》可能系統性地記載了各類食材的性味歸經與應用,如:
- 穀物:粳米甘平,健脾和胃;小麥微寒,養心除煩。
- 肉類:羊肉甘溫,補虛祛寒;鴨肉甘涼,滋陰清熱。
- 蔬果:生薑辛溫,散寒止嘔;梨甘涼,潤肺止咳。
食療與臟腑調養
唐代食療注重臟腑功能調節,《嚴龜食法》或依「五臟所宜」理論,提出相應飲食建議:
- 肝:宜食酸味,如烏梅、山楂,以收斂肝氣。
- 心:宜食苦味,如蓮子、苦瓜,以清心降火。
- 脾:宜食甘味,如大棗、山藥,以補益中氣。
- 肺:宜食辛味,如蔥白、紫蘇,以宣發肺氣。
- 腎:宜食鹹味,如海帶、牡蠣,以軟堅滋陰。
嚴龜食法與時令養生
中醫強調「因時制宜」,唐代食療尤重順應四時。《嚴龜食法》可能記載季節性飲食宜忌,如:
- 春:多食辛散之品(如韭菜、香椿),助陽氣生發。
- 夏:適甘涼清暑(如綠豆、西瓜),防暑熱傷津。
- 秋:重滋潤養肺(如百合、銀耳),防燥邪傷陰。
- 冬:主溫補填精(如羊肉、核桃),助陽氣潛藏。
歷史定位與影響
嚴龜雖非醫家,然其整理食療專書,反映唐代士人對養生文化的重視。《嚴龜食法》上承《黃帝內經》「五穀為養」之旨,下啟宋元食療專著(如忽思慧《飲膳正要》),於中醫營養學史中具過渡意義。其書雖佚,然透過殘篇與同期典籍,仍可窺見唐代食療學之精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