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帶下五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帶下五色
病證名,出自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五十一,為婦科常見病證之一。其名有二義:一者指帶下病兼見五種顏色,二者指帶下依顏色分為五類,各應五臟病變。中醫認為,帶下為陰道分泌物異常之統稱,其色、質、量、氣味變化,皆可反映內在臟腑氣血失調,尤與肝、脾、腎三臟及任帶二脈關係密切。
病因病機
帶下五色多因濕邪為患,或外感濕熱毒邪,或內傷情志、飲食勞倦,致脾失健運、肝失疏泄、腎氣不固,濕濁下注,損傷任帶二脈。五色分屬五臟:白屬肺、赤屬心、黃屬脾、青屬肝、黑屬腎,故帶下色異常提示相應臟腑功能失調。
臨床表現
- 白帶:色白量多,質稀或稠,多屬脾虛濕盛或腎陽不足,常見於寒濕證。
- 赤帶:帶中混血,色紅或暗,多因心火下移或肝鬱化熱,損傷陰絡。
- 黃帶:色黃如膿,黏稠臭穢,多屬濕熱蘊結,常見於肝膽濕熱或下焦濕毒。
- 青帶:色青綠,質稠黏,多因肝經濕熱下注,氣機鬱滯。
- 黑帶:色黑如豆汁,質稠或清冷,多屬腎虛寒凝或瘀血內阻,病情較重。
辨證要點
需結合帶下之色、質、氣味及全身症狀。如白帶清稀無臭多屬虛寒,黃帶臭穢多為實熱;青帶兼脅痛口苦屬肝鬱,黑帶伴腰痠畏寒多為腎陽虛衰。
治療原則
以調理臟腑、祛濕固帶為主。白帶宜健脾溫腎,方如完帶湯;赤帶需清心涼血,可用清心蓮子飲;黃帶當清熱利濕,如易黃湯;青帶需疏肝瀉熱,選用龍膽瀉肝湯;黑帶則溫腎化瘀,方選溫胞飲加減。外治可配合熏洗或針灸,取任脈、帶脈及三陰交等穴。
古籍論述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云:「帶下五色,各應五臟,俱屬濕證。」《傅青主女科》進一步闡明五色帶下與臟腑虛實之關聯,強調「調經為先,治帶次之」,重視整體辨治。此證歷代醫家多從濕、熱、虛、瘀立論,治法豐富,體現中醫辨證之精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