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沿肛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沿肛痔

沿肛痔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指肛門周圍皮膚因濕熱鬱結、氣血凝滯而發生的隆起痛癢之證。其特徵為肛周皮膚出現扁平狀突起,局部灼痛刺癢,甚則潰破滲液,分泌物穢濁腥臭。若病情遷延,濕毒蔓延,可擴及會陰部,致使患處濕爛瘙癢加劇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釀生濕熱,下注肛門;或久坐久立,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阻滯;復感風邪,風濕熱三邪搏結於肛周肌腠,發為痔疾。濕性黏滯,與熱相合則纏綿難癒,故患處常反覆滲液;熱毒熾盛則腫痛明顯;風邪夾濕則瘙癢無休。

臨床表現
初起肛周皮膚隱現粟米至蠶豆大小之扁平丘疹,色紅或暗紅,觸之質硬,伴隨灼熱刺痛及陣發性劇癢。若濕熱熏蒸,則疹面潰破,滲出黃稠膿液,氣味腥臭;日久不癒者,皮損可融合成片,周圍皮膚潮紅濕爛,瘙癢入夜尤甚。

治法方藥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祛風除濕為主,佐以活血散結。

  • 內治:可選用萆薢滲濕湯(《瘍科心得集》)加減,方中萆薢、薏苡仁利濕泄濁,黃柏、赤茯苓清熱解毒,丹皮、澤蘭活血通絡。若熱毒熾盛,加蒲公英、紫花地丁;瘙癢劇者,加白鮮皮、地膚子。
  • 外治
    1. 苦參湯熏洗:苦參、蛇床子、黃柏、地膚子、明礬等煎湯,趁熱熏蒸,待溫坐浴,以滌除濕毒、止癢斂瘡。
    2. 鵝黃散外敷:石膏(煅)、黃柏、輕粉共研細末,撒布患處,可清熱燥濕、解毒生肌。
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痔瘡形色多端,總不外乎風濕熱燥之氣所成。」強調濕熱下注為肛門痔疾之共性,而沿肛痔尤以濕熱夾風為病機關鍵。此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載「髒毒者,濕熱流注也」,與本病濕熱蘊結之病機互為呼應。

辨證要點
臨床需與「肛門濕疹」、「鎖肛痔」等鑑別:

  • 肛門濕疹多以皮膚潮紅、丘疹滲液為主,少見硬結;
  • 鎖肛痔則屬惡疾,腫物堅硬如石,凹凸不平,後期可致肛門狹窄。
    沿肛痔之特異在於其病灶局限於肛周皮表,形扁質硬,兼見痛癢交作,結合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濕熱之象,可資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