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帶下五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帶下五賁

帶下五賁為中醫婦科病名,出自《千金要方》卷四,指五種因不同病因導致帶下夾雜血性分泌物的病症。此分類系統性地歸納了帶下異常伴隨出血的臨床表現,並根據病因病機進行區分,對後世婦科辨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。

帶下五賁之病因與病機

  1. 熱病下血
    因外感熱邪或內生實熱,熱迫血行,損傷衝任二脈,導致帶下色赤或夾血絲。此類患者多見舌紅苔黃、脈數,並可能伴有煩熱、口渴等熱象。
  2. 寒熱下血
    寒熱錯雜,氣血失調,常見於陰陽失衡或久病體虛者。寒凝則血瘀,熱擾則血溢,故帶下色暗紅或紫黑,時而量多,時而淋漓不盡,脈象或弦或細。
  3. 經脈未斷,為房事則血漏
    月經未淨而行房事,損傷胞絡,或衝任不固,導致血不歸經。此類帶下多見經後淋瀝出血,色鮮紅,或兼小腹隱痛,屬「經斷復來」範疇。
  4. 經來舉重,傷任脈下血
    月經期間過度勞力或舉重物,損傷任脈氣血,使血隨帶下而出。此類病機與「勞傷衝任」相關,帶下多呈淡紅色,質稀,伴氣短乏力等氣虛之象。
  5. 產後臟開經利
    產後氣血虧虛,胞宮未閉,或惡露未盡而復感外邪,導致血溢帶下。此類患者常見帶下暗紅、量多,或夾雜瘀塊,與「產後惡露不絕」病機相通。

辨證與治療要點

帶下五賁的辨證需結合血色、質地、全身症狀及脈象。

  • 熱證者宜清熱涼血,方用清經散芩連四物湯加減;
  • 寒熱錯雜者可選溫經湯調和陰陽;
  • 房勞傷絡者需固衝止血,如固衝湯
  • 勞傷任脈者以補氣攝血為主,如舉元煎
  • 產後血虛者當化瘀生新,方用生化湯加減。

此五類病症雖均屬帶下異常,然病機各異,臨床需細審病因,區分標本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