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研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研子穴
定位與取穴
研子,屬經外奇穴,見載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,其定位於手腕部尺骨莖突之高點處。具體取穴法為:掌心向下,於手腕尺側(小指側)摸取尺骨末端突起之骨尖,即為研子穴。古法強調「男左女右」,即男性取左手,女性取右手,然臨床亦可雙側同用。
歷史文獻考據
- 《千金要方》:孫思邈記載此穴主治「熱病後發豌豆瘡」(類似天花或皰疹類疾病),以灸法施治,壯數為三壯。
- 《類經圖翼》:明代張景岳將此穴歸為經外穴,命名為「兩手研子骨」,明確其解剖位置與灸療效用。
- 近代文獻:如《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》簡化穴名為「研子」,承襲古法並納入現代針灸學體系。
中醫理論與主治
- 經絡聯繫:研子穴雖未直接歸屬十二正經,然其位於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之間,鄰近「陽谷」「養老」等穴,故與小腸經之熱清、心經之血脈調節相關。
- 病機與應用:
- 熱毒發瘡:古用於熱病餘毒未清所致皮膚瘡瘍,灸之可引邪外透,取「火郁發之」之意。
- 局部氣滯:現代擴展用於腕關節痠痛、尺側韌帶勞損,配合針刺或溫灸,以行氣活血。
操作技法
- 灸法:傳統用艾炷直接灸3壯,或艾條懸灸10-15分鐘,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。
- 針刺:直刺0.3-0.5寸,得氣後施捻轉瀉法,適用於急性腕痛。
配伍與延伸應用
- 配「合谷」「曲池」增強清熱解毒之效,適用於熱病發疹。
- 配「陽谷」「腕骨」舒筋活絡,主治腕關節活動不利。
現代研究備考
有學者提出「研子骨」即尺骨莖突之古稱,其處分布前臂後皮神經及尺神經分支,刺激此穴可能通過神經反射調節局部微循環,間接影響免疫反應,此說可與古籍「治瘡」記載相參。
(全文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