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鹽膚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鹽膚丁
鹽膚丁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十三丁」之一,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。其特徵為疔瘡形狀大如匙面,基底四周呈現赤紅色,中央可見黑頭,狀如粟粒,乃熱毒蘊結、氣血壅滯所致。
病因病機
鹽膚丁多因外感風熱火毒,或內傷七情、飲食不節,致熱毒熾盛,蘊蒸肌膚,氣血凝滯而成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,此類疔瘡屬陽證,與火毒攻心、經絡阻塞相關,其色赤為血熱之象,黑頭乃毒聚之兆。
臨床表現
- 外形特徵:瘡面寬大如匙,邊緣鮮紅,中央凹陷處有黑色膿頭,形似粟米。
- 局部症狀:初起患處灼熱腫痛,繼而化膿潰破,可伴隨發熱、口渴等全身症狀。
- 病位:好發於頭面、四肢等陽經所過之處,因「火性炎上」,故頭面部尤為多見。
治療原則
-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活血為主,方選五味消毒飲(《醫宗金鑒》)合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,重用金銀花、蒲公英、黃連等藥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牡丹皮、赤芍以涼血散瘀。
- 外治:初起宜箍毒消腫,可用金黃散(《外科正宗》)調敷;膿成後切開排膿,外摻九一丹(《醫宗金鑒》)以化腐生肌。
古籍考據
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闡述,鹽膚丁若延誤治療,毒邪內陷,可引發「疔毒走黃」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敗血症,故早期清解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丁先治火」,需辨明熱毒深淺,分階段用藥。
鹽膚丁雖屬外科急症,然中醫透過內外合治,可有效疏導毒邪,其理論與方藥至今仍具臨床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