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鹽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鹽哮
鹽哮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長期偏嗜咸酸之味,導致痰飲內伏、肺氣失調而引發的哮證。此證首見於《類證治裁·哮症論治》,屬哮證範疇,臨床表現多與虛哮相關,然亦有偏實者。
病因病機
鹽哮之成因,主要與飲食偏嗜及體質虛損相關。《醫碥》卷二指出:「食味酸咸太過,幼時多食鹽醋,往往成此疾,俗謂之鹽哮。」長期攝入過量咸酸之味,易損傷脾胃,運化失司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。痰飲上犯於肺,滲透氣管,結聚不散,復遇風寒外襲,氣機鬱滯,痰氣交阻,遂發為哮鳴喘促之證。
臨床表現
鹽哮發作時,常見喉中痰鳴有聲,呼吸急促,胸悶氣逆,甚則喘息不得平臥。痰多黏稠,色白或帶咸味,咳嗽頻作。若屬虛證,則兼見氣短乏力,動則喘甚;若偏實證,則痰壅氣逆之象更為明顯。
治法
治療鹽哮,當以調暢肺氣、豁痰化飲為主。
- 利肺調氣豁痰法:適用於痰氣交阻之證,可選用二陳湯、三子養親湯等方加減,以化痰降氣。
- 探吐法:對於痰涎壅盛、喉中痰聲不絕者,《原病集》載用人參蘆煎湯飲服,以探吐痰涎,緩解痰壅氣逆之勢。
- 健脾化痰法:若因脾胃虛弱,痰濕內生,可輔以六君子湯加減,以健脾化痰,標本兼治。
辨證分型
鹽哮可依體質及病機不同,分為虛實兩類:
- 虛哮:多見於久病體虛者,哮鳴聲低微,氣短乏力,治宜補肺健脾,兼以化痰。
- 偏實證:痰涎壅盛,喘鳴聲高,胸悶氣逆,治宜豁痰降氣為主。
鹽哮之證,雖與飲食密切相關,然其病機涉及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故臨證時需詳辨虛實,審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