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閻誠心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閻誠心

閻誠心,字正齋,清代河南範縣人,為附貢生,曾任候選訓導。其家族世代傳承外科醫術,醫技精湛,尤擅瘡瘍、癰疽等外症治療。閻氏深感家傳醫術雖能濟世,然一人之力終究有限,難以廣惠眾生,遂決心將畢生所學及臨證經驗整理成書,編纂《活人定本》,以期普及外科療法,裨益後學。

學術背景與貢獻

  1. 外科專精
    閻誠心承襲家學,對中醫外科理論與實踐均有深厚造詣。清代外科發展已趨成熟,重視「辨證論治」,閻氏臨證強調「審因辨證」,尤其擅長運用「消、托、補」三法,針對瘡瘍的不同階段(初起、成膿、潰後)施以相應治法,如初起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為主,成膿則注重托毒排膿,潰後則以補益氣血、生肌收口為要。
  2. 《活人定本》的編撰
    此書雖未見傳世,然從其編纂動機推測,內容應涵蓋外科常見病症的診療方略,如癰疽、疔瘡、瘰癧等,並可能收錄家傳驗方及外用藥製法(如膏藥、散劑)。清代外科著作多重視「形證結合」,閻氏或亦遵循此傳統,兼論局部形色與全身症狀,以定治法。
  3. 與時代醫家的關聯
    清代外科醫家如王維德(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)、高秉鈞(《瘍科心得集》)等,均對外科理論有重要發展。閻誠心所處時代相近,其學術思想或受「全生派」「心得派」影響,強調「以消為貴,以托為畏」,避免過用刀針,而重內服方藥調理。

中醫外科理論補充

  • 瘡瘍辨證
    中醫外科將瘡瘍病因歸於「火毒」「濕熱」「氣滯血瘀」等,閻氏治療可能結合「五善七惡」辨吉凶,觀察瘡形色澤、膿液性狀及患者氣血盛衰,以斷預後。
  • 外用藥特色
    清代外科重視「圍藥」與「拔毒」,如金黃散、玉露散等清熱消腫,或使用升丹、降丹等腐蝕祛瘀,閻氏家傳方或具類似特色。

閻誠心雖著述未傳,然其濟世之心與家學經驗,仍反映清代民間外科醫家的實踐精神,為中醫外科史的重要一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