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閻廷瑛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閻廷瑛(生卒年不詳),字尹孚,清代浙江蘭溪人,為乾隆至嘉慶年間(1736-1820)頗負盛名的臨床醫家。其人以「精研方脈」著稱,擅長四診合參,尤重脈學辨證,據傳能透過寸口脈象細辨三焦氣化失常之機轉,深得《內經》「脈以候陰陽」之旨。

閻氏行醫風格獨特,常年遊歷江浙兩地,以「活人無算」聞名鄉里。其臨證特重「脾胃升降」理論,處方多宗李東垣《脾胃論》,善用甘溫除熱法調理中焦氣機。據地方志記載,閻氏每遇貧病者,非但不取診金,反贈藥資,時人譽為「義醫」。

所著《玉環集證治要訣》六十卷,乃匯集其四十載臨證心得,全書按「臟腑-經絡-氣血」三綱分類,收錄內、婦、兒科疑難雜症驗案千餘則。其中「痰飲辨治十二法」與「伏氣溫病三焦分消論」兩篇,被後世醫家視為獨創之見。惜因卷帙浩繁未能刊行,僅以手抄本傳於門人,今存世者唯殘卷五篇,現藏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。

考其學術淵源,閻氏脈學承襲《瀕湖脈學》而有所發揮,提出「浮中沉三候分應天地人」之說,認為寸口六部脈象可測六經氣血盛衰。在藥物應用上,創「君臣佐使變通法」,強調依四時節氣調整方劑配伍比例,如夏季黃芪用量減半而麥冬倍增,此論見於殘卷《暑證發揮》篇。

閻氏晚年致力於瘧疾研究,在殘卷《瘧疾門》中詳述「瘧脈三十象」,將瘧疾分為風、寒、暑、濕、食、瘴六因,首創「截瘧七針法」,結合針灸與藥物,取大椎、間使、後溪等穴,配合常山、草果等藥,其治瘧有效率據載達「十愈八九」。此術後經吳鞠通收錄於《溫病條辨·瘧疾論》而廣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