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帶下無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帶下無子

病證名,屬不孕症證型之一,指婦女因帶下病(白帶異常)而致難以受孕者。此概念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九》,書中闡述:「帶下無子者,由勞傷於經血,經血受風邪則成帶下。帶下之病,曰沃與血相兼,兼而下也。病在子藏,胞內受邪,故令無子也。」指出帶下病的成因與經血耗損、外感風邪相關,病位在子宮與胞絡,邪氣內擾而影響孕育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帶下病的核心病機多與肝、脾、腎三臟失調任帶二脈不固相關:

  1. 濕熱下注:濕熱蘊結胞宮,帶下黃稠臭穢,可伴陰癢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脾虛濕盛:脾失健運,水濕下注,帶下量多色白質稀,面色萎黃,舌淡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3. 腎陽不足:命門火衰,帶下清冷如水,腰膝酸冷,畏寒肢涼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  4. 肝鬱化火:情志不暢,帶下赤白相兼,胸脅脹痛,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強調「治帶調經以種子」,需依帶下病的具體證型施治:

  • 濕熱型:清熱利濕,方用止帶方(豬苓、茯苓、車前子等)或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  • 脾虛型:健脾益氣、升陽除濕,常用完帶湯(白朮、山藥、蒼朮等)。
  • 腎虛型:溫補腎陽,選用內補丸(鹿茸、菟絲子、沙苑子等)或右歸丸
  • 肝鬱型:疏肝清熱,以丹梔逍遙散配合調經藥物。

古籍論述延伸

《傅青主女科》進一步提出「帶下俱是濕證」,強調濕邪為帶下病的關鍵,並指出帶下日久可耗傷腎精,使胞宮失養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則補充,帶下病若兼見血瘀(如帶下夾血絲),需佐以活血化瘀之品,如少腹逐瘀湯,以疏通胞絡氣血。

此病證體現中醫「婦科雜病以調經帶為先」的治療思路,透過辨證論治,調理帶下以恢復胞宮正常環境,從而改善不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