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偃月內障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偃月內障證
偃月內障證,又稱偃月翳內障,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明代王肯堂所著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此證以眼內晶珠(相當於西醫學之晶狀體)混濁,形如偃月(即半月狀)為主要特徵,屬內障眼病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偃月內障證多與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足相關。《內經》云:「肝開竅於目」、「腎藏精,精生髓,髓養目」,若肝腎陰虛,精血不能上榮於目,則晶珠失養,漸致混濁成翳。此外,脾虛濕濁上泛、氣滯血瘀等亦可導致此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視物昏朦,如隔輕紗,或見眼前固定黑影,翳障多呈半月形,色白或淡黃,位於晶珠邊緣或中央。若病程日久,可致視力嚴重受損,甚至僅辨明暗。
辨證分型
- 肝腎陰虛型: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- 脾虛濕盛型:兼見倦怠乏力、納呆便溏、舌淡苔膩、脈濡緩。
- 氣滯血瘀型:目脹脅痛、舌暗或有瘀斑、脈弦澀。
治法方藥
中醫治療以補益肝腎、健脾化濕、活血通絡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肝腎陰虛:常用杞菊地黃丸(《醫級》)加減,滋養肝腎。
- 脾虛濕盛:選用參苓白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合五苓散,健脾利濕。
- 氣滯血瘀:可投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配合通竅活血法。
古籍記載
《證治準繩》指出此證屬「內障」範疇,與「棗花翳」、「冰翳」等並列,強調需辨明虛實,分證施治。清代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闡述,認為此證「久則翳定難消」,提示早期調理之重要性。
偃月內障證反映了中醫對眼疾的整體觀,結合臟腑氣血理論,從調理內在失衡著手,以緩解目疾之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