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偃月侵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偃月侵睛

病證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又稱偃月障。《張氏醫通·卷八》記載:「風輪上半,氣輪交際,隱隱白白,薄薄蓋下,其色粉青、從膜中而來。」此症多因風濕熱邪鬱滯於目,上犯清竅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偃月侵睛的發病與肝、肺、脾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  1. 風濕熱邪鬱滯:外感風濕熱邪,或內生濕熱,上擾目竅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風輪(角膜)與氣輪(結膜)交界處出現病變。
  2. 肝經鬱熱:肝開竅於目,若肝氣鬱結化熱,或肝血不足,目失所養,可致風輪病變。
  3. 脾虛濕盛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濕濁內停,上泛於目,亦可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病變位於黑睛(角膜)上半部與白睛(結膜)交界處,可見粉青色或灰白色薄膜,薄而隱隱,逐漸向下蔓延。
  • 患者或覺視物模糊,但初期症狀較輕,隨病情發展可能影響視力。

治法

祛風除濕、清熱明目為主,可選用羚羊補肝散加減:

  • 羚羊角:清肝明目,平肝息風。
  • 黃芩、梔子:清熱瀉火。
  • 防風、羌活:祛風勝濕。
  • 當歸、白芍:養血柔肝。
  • 車前子、茯苓:利濕明目。

若濕熱偏重,可加黃連、蒼朮;若肝陰不足,可酌加枸杞、菊花以滋養肝腎。

相關文獻
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指出此症多因風濕鬱滯,治宜疏風清熱。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強調需辨證施治,結合全身症狀調理肝脾。

此症屬外障眼病範疇,治療需結合整體辨證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