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偃月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偃月翳
病名:偃月翳,又稱偃月翳內障,為中醫眼科疾病之一,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六。其特徵為眼內生翳膜,狀如新月或殘月,邊緣厚薄不一,色澤光白而無雜質,形似凝脂,故有「如缺月」之喻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偃月翳多因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足,或風熱上攻、痰濕內蘊所致。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則目失所養;腎精虧損則瞳神失潤,皆可導致翳膜生成。此外,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七情,氣滯血瘀,亦可能引發此疾。
臨床表現:
患者常見視物模糊,眼前如有薄霧遮擋,翳膜多從角膜邊緣開始生長,逐漸向中央蔓延。翳膜形態特異,一側較厚,一側漸薄,宛如弦月,且表面光滑,無明顯凹凸或色斑。若病情加重,可能影響瞳神,導致視力嚴重受損。
辨證分型:
- 肝腎陰虛型:伴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風熱上擾型:目赤澀痛、畏光流淚、舌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痰濕阻絡型:眼瞼沉重、胸悶納呆、舌苔白膩,脈滑。
治療原則:
以滋養肝腎、清熱祛風、化痰通絡為主。內治可選用滋陰明目之品,如杞菊地黃丸;風熱者佐以桑葉、菊花、決明子;痰濕者配合半夏、陳皮等化濕藥。外治則可施以針灸,取睛明、攢竹、肝俞等穴,或配合中藥熏洗。
古籍記載:
除《世醫得效方》外,明代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亦提及此病,強調其與肝腎功能失調相關,並記載「偃月障症,瞳神內下半邊有白翳,如新月然」,進一步描述其病位與形態特徵。
與其他翳症的區別:
偃月翳需與「冰瑕翳」、「雲翳」等相鑑別。冰瑕翳薄而透明,雲翳則厚濁如雲;偃月翳則以邊緣厚薄不均、形如新月為特點,病變多局限於角膜某一側。
此疾反映了中醫對眼科疾病的細緻觀察與辨證思維,結合臟腑理論與外邪致病學說,形成獨特的診療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