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帶下三十六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帶下三十六疾

帶下三十六疾,乃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總稱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八,其云:「帶下三十六疾者,是十二癥、九痛、七害、五傷、三固謂之三十六疾也。」此分類概括婦人因帶下異常所引發之諸多病候,多與衝任失調、肝腎不足、濕熱下注,或寒凝胞宮等病機相關。以下分述三十六疾之組成:

一、十二癥

指婦人胞宮或帶下相關之十二種癥積病變,多因氣滯血瘀、痰濕凝結所致。

  1. 血癥:經血瘀滯,結為癥塊,腹中硬痛。
  2. 氣癥:氣機壅滯,腹脹如鼓,時聚時散。
  3. 肉癥:痰濕結聚,腹內生塊,柔軟如綿。
  4. 脂癥:脂膜壅塞,帶下黏膩,腹滿不舒。
    (餘如「石癥」「水癥」等,皆以病理產物或病性為名,臨床須辨其寒熱虛實。)

二、九痛

泛指婦人下腹或陰部之九種疼痛證候,多與經帶胎產失調相關。

  1. 陰中痛:交合或淋瀝時陰部掣痛,多因肝經濕熱或陰虛火灼。
  2. 小腹痛:衝任瘀阻,或寒客胞脈,痛引腰骶。
  3. 臟痛:內臟氣機逆亂,痛無定處,伴見帶下異常。
    (其他如「淋痛」「冷痛」等,皆需結合脈證辨因。)

三、七害

指七種損傷婦人胞宮或氣血之病候,常導致帶下淋漓、月經不調。

  1. 害食:脾胃虛弱,帶下清稀,食少腹脹。
  2. 害氣:氣虛下陷,帶下色白,倦怠乏力。
  3. 害冷:寒濕客於下焦,帶下如注,腹冷腰酸。
    (餘如「害熱」「害勞」等,皆因內外邪氣傷及衝任所致。)

四、五傷

指五種直接損傷胞絡或陰液的病機,常見帶下腥穢或經血異常。

  1. 陰中傷:房勞或產傷所致,陰部潰瘍,帶下夾血。
  2. 胞絡傷:衝任受損,月經淋漓,小腹墜痛。
  3. 臟傷:五臟虛損,帶下色雜,形瘦神疲。

五、三固

指三種頑固難癒之帶下或經閉病證,多因正虛邪戀。

  1. 血固:瘀血內停,經閉帶黑,面色黧黑。
  2. 氣固:氣機痺阻,帶下澀少,胸脅脹滿。
  3. 水固:水濕壅滯,帶下清冷,肢腫便溏。

病機與辨治要點

三十六疾雖名目繁多,然其病機不離「虛、瘀、濕、寒、熱」五端。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:「帶下之病,其來有五,傷肝脾、損衝任、寒濕侵、濕熱注、虛滑脫。」臨床須審其帶下之色(白、黃、赤、青、黑)、質(稠、稀、腥、穢)、量,兼參舌脈,方可明辨標本。

歷代醫家對帶下病之論述,如《傅青主女科》以「完帶湯」治脾虛濕盛之白帶,或「易黃湯」清腎經濕熱,皆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特色。三十六疾之說,不僅為古代分類綱目,更為後世婦科辨證提供系統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