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掩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掩耳

掩耳為中醫自我推拿手法之一,其法以雙手掌心覆蓋耳廓,使外耳道閉合,並配合頭部前後屈伸運動,反覆數次。此法源自傳統養生典籍,如《遵生八箋》記載:「邪風入腦,虛火上攻,則頭目昏旋,偏正作痛……以兩手掩耳,折頭五七次……以逐其邪,自然風散邪去。」說明其具疏風散邪、調和氣機之效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作用
    耳為宗脈之所聚,與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密切相關,尤以手足少陽經(三焦經、膽經)及足太陽膀胱經為要。掩耳可刺激耳周穴位如翳風、聽宮,疏通經氣,調節少陽樞機,緩解頭側脹痛。
  2. 氣機升降
    頭部屈伸運動配合掩耳,能牽引頸項經筋,促進清陽上升、濁陰下降。《黃帝內經》云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」,此法可助升提清陽,改善因氣血不暢所致之眩暈、耳鳴。
  3. 祛風瀉火
    外感風邪或虛火上炎時,風火循經上擾清竅,掩耳能阻隔外邪侵襲,並通過頭部運動引火下行,符合「病在上取之下」的治療原則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頭痛:對少陽頭痛(偏頭痛)、太陽頭痛(後頭痛)有效,因少陽經行頭側,太陽經循項背,掩耳配合屈頸可鬆解經筋拘急。
  • 眩暈:肝陽上亢或痰濁上蒙者,可藉此法導引氣血,平抑亢陽。
  • 耳疾:輕度耳鳴、耳閉者,能刺激耳竅氣血流通,但需辨明虛實,虛證多屬腎精虧耗,需配合補益。

操作要點

  1. 掌心緊貼耳廓,力度均勻,使耳內產生悶脹感。
  2. 頭部前屈時吸氣,後仰時呼氣,動作緩慢,連續5至7次為一組。
  3. 可於晨起或疲勞時施行,以頭目清爽為度。

此手法簡便易行,屬中醫「導引按蹻」範疇,體現「治未病」思想,適合作為日常養生之用。